熊犇熊罴辛苦制盐。
三人分工明确,熊大磨豆浆,熊二控制火势,朱高希亲自调和卤水豆浆。
随着时间逐渐流逝,一天一夜就这么过去了。
直到天明鸡叫,三人也累得不行了,熬煮完最后一锅盐,这才终于停下了。
朱高希累得一屁股瘫软在地上,连动手指头的力气都没有了。
熊犇熊罴两兄弟也好不到哪儿去,同样是疲惫到了极点,也顾不上什么礼仪了,一起瘫坐在朱高希身旁。
熊犇还将提炼好的雪盐整齐装进了罐子里面。
“公子,都在这里了!”
“咱们一共用两百斤矿盐,提炼出了六十斤雪盐!”
六十斤雪盐!
接近三比一的概率,看似产量不高,但价值却翻了好几倍不止。
矿盐十文一斤,两百斤不过才两贯钱!
而雪盐至少要卖三百文,六十斤就是十八贯钱,直接就翻了九倍啊!
这还只是他们一天一夜的成果,就净赚了十六贯,按照标准价格就是十六两银子。
一天十六两,一个月就是四百八十两,一年就是五千七百六十两!
要知道,在大明,寻常百姓一年的收入也才十两左右,好一点的私塾先生一年算上束侑学费这些可以挣到二十两左右。
而一个正七品县令,年俸算上补贴什么的,也才五十两左右。
所以说,朱高希这挣钱的本事,已经远远超过大部分的百姓官员了。
当然,那些贪官污吏不算,人家有的是手段圈钱捞钱,搜刮民脂民膏。
朱高希笑了笑,这煮盐的产量终究是很小,一个人一天忙到晚也煮不出几斤盐,更何况还非常耗费木材,长年累月煮盐,那些海边盐场周围的树木早就砍光了,不得不向外购买木材。
真正想要大规模的制盐,最好还是用晒盐的办法,在海边开辟盐田,利用太阳光照,风能等等,既节省了燃料、人工、成本,又能够大规模的制盐。
不过那就是盐场的规模了,朱高希并不想做得这么大。
因为树大招风,容易出事,沈万三的教训历历在目,所以还是小富即安来得好。
雪盐是制作出来了,接下来就是考虑如何卖出去了。
他们这六十斤雪盐,如果在广庭大众之下卖给私盐贩子的话,肯定会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卖的都是粗盐,一斤只有几文钱,你卖的却是雪盐,一斤两三百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