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
郭攸之点头道,断人财路,无异于杀人父母,这定然是一波震惊朝野的改革。
“对了,对于仲和提出的培养人才的想法,汝怎么看?”
诸葛亮接着发问道,郭侃在信帛中还提及了一项改革的事宜,就是由朝廷每年估计培养一批为季汉战死的士卒的子嗣,供养他们读书,挑其聪慧者出任官吏。
这样做来,有两个明显的好处。
一来可以激励将士,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子嗣由朝廷培养,还有可能当官,定然是誓死为国效力。二来也可以打破一下世家大族都官员的垄断,汉末能够识字的都是少数人,而他们就是世家大族,家家传世的都是经书。
郭侃不傻,直接推行科举制肯定是没有作用的,在只有世家大族能读书的年代,普通百姓根本不识字,就算劝说诸葛亮实施科举制度又如何?
只能让那些大型世家与中小型世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让他们的子孙后代公平竞争,对于普通百姓,也是在一旁看一下热闹罢了。
“此事,应当由陛下决断。”
郭攸之思考一番,没有直接回答。
“哈哈,依本相来看,此事可为,不过仲和说得过于笼统,若是细化之后,还是可以实施的。”
诸葛亮哈哈一笑,开口道。
“可丞相,若是推行此政策,每年抚养的孩童过多,还需要请专人教学,恐怕又是一笔花费。”
郭攸之点头道,每一次战役下来,战死的士卒最起码都是上千,而一家的平均孩子都在四个以上,这样一来,花费肯定不小。
再加上世家大族又不是傻子,肯定不会愿意出人去培养,而且这是一个长期的计划,最起码要十年才能看见成果。
“所以,本相才说需要细化。”
诸葛亮点点头道,不过他是觉得这个提议是比较好的。
“仲和将军真是能文能武啊。”
郭攸之忍不住感叹道,郭侃的这两个提议,完全就是一项新政,足以改变季汉国力。
“确实,若不是他能征善战,本相真想将他调回成都,协助本相处理政务。”
诸葛亮笑道。
“此乃天佑大汉!”
郭攸之点头道。
“郭侍中,回去之后,此事务必保密,不能告知其他人。”
临行前,诸葛亮对着郭攸之嘱咐道。
“下官知道,丞相,下官有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