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们爱不释手。
明军的红夷大炮其实就是西方的长炮,弹重达到十二磅至十八磅等,打出去可达一二里地。
这四门火炮很明显是从东印度商船上拆卸下来的,炮身有些锈迹明显是海盐气候侵袭的结果。
刘煜看了一眼戈尔,戈尔尴尬一笑。
“来回东印度公司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目前我们能制造长炮的技术很多都来自东印度甚至本土,因此短时间内不可能给你们制造出重长炮。”
对此,刘煜倒是理解。
这四门十二磅重长炮被东印度以一门两千两白银的价格买给明军。
刘煜倒是可以接受,毕竟比起之前一门六磅火炮卖出两千两白银的价格要有诚意的多。
“如果可以,我需要东印度公司为明军生产十二磅及以上长炮,价格不是问题。”刘煜对戈尔提道。
“当然了,我们相信你们的诚意,毕竟当初我们和台湾郑氏集团也有火器上的往来,我记得那个时候卖与台湾一门红夷大炮的价格是两千多两白银。”戈尔仔细回想了一下当初在东印度的时候查阅过的远东账目。
“好,价格在三四千两白银以内明军是可以接受的。”刘煜点点头,对于戈尔所说的价格并不怀疑。
事实上哪怕是这一时期的欧洲工匠对于制造重磅火炮,成本代价也是很高的。
红衣大炮这样的长炮最为困难的工艺技术就是长身管,一门红夷大炮口径往往在4.6英寸至5.2英寸间,炮管长度甚至达到了九英寸以上(也就是2米至三米左右),其炮管长度决定其炮口到炮身到炮膛的管壁越来越厚。
可以说炮口越大威力越大,但同样炮管也更长,导致炮管愈来愈重,愈来愈厚。
在明末当时以脆性生铁为制造技术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加之炮管长度与厚度的增加导致内外冷却速度差距过大,往往导致炮管在冷却时因热胀冷缩导致开裂。往往铸造炮管,十之二,三能成功者,都为高手。
这也是为什么明清时期每当朝廷制造大口径重炮的时候,动辄数千上万斤的火炮制造出来后往往在试射时就会发生炮管开裂,管壁出现碗口大的空洞的原因。
只不过很多时候后人会把这样那样的原因归结于朝廷腐败上。
如此高的失败率也导致重磅火炮成本,生产时间远远高于中小口径的火炮,这也是重磅火炮难以普及的原因。
因此刘煜倒不奢望现在的吕宋明军在东印度商人的资助下就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