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 / 1)

【原文】不上贤[1],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2],使民不为盗[3];不见可欲[4],使民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5],实其腹,弱其志[6],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7]、为无为,则无不治[8]。【注释】[1]贤:上,同

“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2]贵:重视,珍贵。

货:财物。[3]盗:窃取财物。[4]见(xia):通

“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5]虚其心:虚,空虚。

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6]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7]敢:进取。

[8]治:治理,此意是治理得天下太平。【译文】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

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

“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解析】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尚贤:标榜贤良,崇尚有为。

“尚贤”是专制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它的实质就是

“贤人政治”。贤人政治就是与

“法治”相对立的

“人治”。在专制社会里,贤与不贤,是以统治者的利益标准来衡量的,符合统治者利益需求的,树为贤人,可得高官厚禄,从而名利双收。

尚贤的结果,是使人们在权力的诱惑下争做表面文章。因此,贤多是假贤。

有道之世,尚法不尚贤,法律高于一切。只有在法制社会,才有不争名、不争利、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真贤涌现。

难得之货:凭借正常手段从正常渠道难以得到的东西,泛指钱财。有之则贵,无之则贱,致使人的欲望膨胀而成为盗贼。

见可欲:见,通

“现”,呈现、炫耀的意思;可欲:可以使欲望膨胀的东西,指美色。欲可抑不可纵,统治者不炫耀美色,人们不因此而迷乱心性。

心性不乱,则身心健康,社会安定。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圣人之治,即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虚其心,即正心,这是修练道德功的首要条件。

练功的时候,要平心静气,忘怀名利得失,扫除心中的一切私心杂念。

心虚则气聚,气聚则神凝,神凝则朴生。虚其心不是让心空着,无所事事,无所适从,而是积极主动地打扫出洁净的家园,接纳那至诚不移、至高无上的心灵。

它是转变人们的观念,实现返朴归真的必要条件,是人的能动作用的具体体现。

当今社会,人们不是

“虚其心”,而是

“实其心”,权力、金钱、美色充满心田,终日心事重重,劳苦愁烦。一虚一实,则圣凡有别。

虚其心是道家的人生法则。基督教则不同,它的人生法则是

“交托”,就是把自我一切交托给上帝,让上帝来主宰自己的命运,所以是唯心的、消极的、被动的。

佛教的人生法则则是

“放下”。佛教认为,人生来是苦的,一切改变现实的努力都是枉然,只有持斋念佛,来世才能进入极乐世界。

这种放下一切,寄人生希望于来世的思想观念无疑是消极的、悲观的。

——这是宗教化了的佛家思想。本来,佛家的

“放下”同于道家的

“虚其心”。佛家认为,现象世界的一切是虚幻不实的,只有放下对表面现象的执着,才能明心见性,觉悟人生,修得六神通。

虚心、交托、放下,虽然都含有顺其自然、不执着于自我的意思,但因其世界观不同方**就不一样。

实其腹:正念既来,则心平气和,此时,精神内守,外欲不生,身心放松,呼吸自然。

以后天之气,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待到精足、炁满、神全,则小腹如孕妇一般,这才是真正的

“实其腹”。弥勒佛的海肚,不是吃出来的,那是修炼有成的象征。当今社会,人们追求的不是精足、炁满、神全,而是山珍海味,美酒佳肴。

两种不同的追求,必然造就两种不同的命运。弱其志:削弱自我主观意志,一切顺其自然。

只有淡化主观意志,进入忘我的精神境界,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心灵的作用,保持身体的阴阳平衡。

同样,只有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社会才能发展进步。未体道之人,总是个人英雄主义占上风,缺乏法治观念。

然而自我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以法治国,才能取得无所不为的业绩。

人类历史表明,是历史造就了英雄,而不是英雄创造了历史。信奉个人英雄主义就是

“有为”。强其骨:中医理论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骨。骨骼的强弱,是由精气决定的。

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莫不与精气的盛衰有关。所以,道德功是以固精养气为第一要义。

精气充盈,骨骼必健。骨骼强健,则肌肉丰满,而骨强体健,是开启精神天堂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

常使民无知无欲:这并非是圣人的愚民政策,而是体道的根本措施和开发潜在智慧、修养自我品德的最佳方式。

“无知无欲”,是精神已经进入道境,处于直觉思维状态,此时此刻,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而自我外在表现却是

“无知无欲”的平静状态。

“常使民无知无欲”,就是使民

“常回家看看”,自我精神只有经常沐浴在美妙的心灵家园里,才能认识自己,从而陶冶情操,升华自我。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是说,能够经常进入

“无知无欲”状态的人,都已经具备了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功能,那些局限于自我,平时善于投机取巧、玩弄心计、耍小聪明的

“智者”,在他们面前,如同小巫见大巫,自然不敢胡作非为;有道者

“无知无欲”,方有大智大慧,这自然会启示并促使那些

“智者”自觉自愿地从

“敢为”转向

“不敢为”。为无为,则无不治。只有清静

“无为”,才能取得无所不治的成果。自我

“无为”,朴

“无不治”;统治者

“无为”,法

“无不治”。治身之道,在于朴治;治国之道,在于法治。本章的主题是

“为无为,则无不治”。体现了老子关于有为、无为的辩证思想。崇尚人治的统治者

“尚贤”、

“贵难得之货”、

“见可欲”,诱之以权力、金钱、美色,致使天下人争权、图利、贪欲,结果是社会混乱,天下纷争。

只有施行无为之治,才能实现天下大治。【证解故事】故事一:老子最经典的智慧就是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在这里讲的

“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之意,更不是什么都不做。这里的

“无为”是指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相反,对于那种符合道的事情,就必须以

“有为”为之。老子所指的

“无为”智慧,只是让人在处世之时顺应大势、顺应自然。所以老子这种

“无为”不仅不会破坏事物的自然进程和自然秩序,而且还有助于事物的成长和发展。

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勉强,要克制自己的情绪,是无为的核心内容。不把个人的意志强加在人与事之上,并不是怯懦的表现,而是一种大的智慧。

它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走向自觉,收到良好的成效。唐睿宗时,睿宗的嫡长子李宪受封宋王,十分受宠。

睿宗的另一个儿子李隆基聪明有为,他杀死了篡权乱政的韦皇后,为睿宗登上皇位立下了大功。

按照礼制,李宪当被立为太子,有的大臣便对睿宗说:“嫡长子李宪仁德忠厚,没有任何劣迹,立他为太子既合礼法,又合民心,望皇上早日定夺。”睿宗感到李隆基雄才大略,最适合治理天下,所以一时陷入了两难境地,立太子的事于是一拖再拖,没有定论。

李宪看出了睿宗的心思,心有所悟,他对心腹说:“父皇不肯立太子,他是对我有疑问呐!李隆基虽不是嫡长子,但他功劳很大,父皇是中意他啊。”李宪的心腹说:“于情于理,太子之位都是你的,这事绝不能相让。我马上和百官联络,共同上书,向皇上说明利害,一定促成这件大事。”李宪的心腹和百官议定,当他们在起草奏书时,李宪急忙赶来,他对百官说:“我考虑了多时,决定放弃太子之位,你们就不要为我费心了。”百官十分惊诧,他们说;

“太子之位事关你的前程性命,怎会轻易放弃呢?自古这个位置你争我夺,本是常事,有我们替你说话,你还怕什么呢?”李宪说:“大丈夫做事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是十分慎重的。赞平王李隆基是我的弟弟,他有大功于国,父皇有心立他为太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若据理力争,不肯退出,我们兄弟之间必有大的冲突,朝廷就不会平安。如果危及了国家,我岂不是罪人吗?这种事我绝不会干。”李宪制止了百官,又亲自上书推荐李隆基为太子,他说:“赞平王文武双全,英勇睿智,他当太子有利于国家,我是衷心拥护他的。我个人的得失微不足道,请父皇不要为我担心,早下决断。”睿宗很受感动,他对李宪说:“你深明大义,我就放心了。你有什么要求,我一定都会满足你。”李宪一无所求,他说:“一个人只要顺其自然,就没有什么事可以妨碍他了,我不会强求什么。”李隆基当上太子后,第一个拜访李宪,他说:“大哥主动让出尊位,不是大贤大德的人难以做到,大哥是如何设想的呢?”李宪说:“你担当大任,大唐才会兴旺,我不能为了私利而坏了国家大事。望你日后勤政爱民,做个好皇帝,为兄就深感安慰了。”李隆基连声致谢,又说要和他共享天下。

李宪不让他说下去,他告诫李隆基说:“很多事是追求不来的,只有顺天应命,才不会多受损伤。将来治国不要逞强任性,这样效果会更好的。”后来,李隆基登上了帝位,是为唐玄宗。

他顺应民情,推出了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是唐朝进入了另一个盛世——开元盛世,天下走向大治。

李宪在立太子事情上的无为,是深思熟虑的,他既避免了一场宫廷内斗,又使自己全身而退,赢得了让贤的美名,这个结果无疑是很完美的。

“无为而治”又是一种管理之道。在老子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奉行无为而治,管理者应当不断减少对人的管制和束缚,制定政策不能政出频繁,更不能朝令夕改。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规律是不可否认的,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只有尊重规律,利用规律。

水遇热变成蒸汽,这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用这一规律来生产暖气,制造人工降雨等等。

这正是说明,我们无法改变铁一般的规律,却只有顺应它,利用它。【原文】上善若水[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2],故几于道[3]。居善地;心善渊[4];与善仁[5];言善信;政善治[6];事善能;动善时[7]。

夫唯不争,故无尤[8]。【注释】[1]上善若水:上,最的意思。

上善即最善。这里老子以水的形象来说明

“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圣人的言行有类于水,而水德是近于道的。

[2]处众人之所恶:即居处于众人所不愿去的地方。[3]几于道:几,接近。

即接近于道。[4]渊:沉静、深沉。[5]与,善仁:与,指与别人相交相接。

善仁,指有修养之人。[6]政,善治:为政善于治理国家,从而取得治绩。

[7]动,善时:行为动作善于把握有利的时机。[8]尤:怨咎、过失、罪过。

【译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

“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解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上善:合乎道的意识、行为。几于道:接近于道或相似于道。上善之人(圣人)具有近似于水的特性。

水的行为表现为利于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宠,始终停留在众人所厌恶的低下、隐蔽之处,所以,水具有近似于道的特性。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善地:水停留的地方都是众人厌恶的低洼之地;圣人选择的住宅则是不引人注目的地方,这样可以给生活带来安定并有利于修道。

心善渊:水渊则藏,含而不露;圣人胸怀若谷,从不自我炫耀。与善仁:水利万物而不害万物;圣人处世仁慈,无私奉献而不图回报。

言善信:水虽不言,却避高趋洼,平衡高低,有着至诚不移的规律性;圣人言行一致,以诚信为本。

政善治:水可以冲洗污垢,刷新世界;圣人为政,清正廉洁,善于消除腐败。

事善能:水能静能动,能急能缓,能柔能刚,能内能外,能升能隐;圣人做事,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遵循客观规律。动善时:水,冬雪夏雨,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不违天时;圣人做事审时度势,伺机而动。

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正因为。是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得出结论。

水的特性近似于道的特性,水的特性就是圣人的特性。圣人与世无争,一切遵循自然规律行事,不主观妄为,反而获得了别人所无法争到的东西,这正是不争之争。

一个始终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自然不会有过失。老子心目中的

“不争”,即要求个人在处世过程中要具有谦退而不你争我夺的品格,能在合适的位置上,即便是处在十分卑下的地方,也能始终如一地永远付出着,能够

“心善渊”、

“事善能”,充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没有怨咎、遗憾、悔恨。进一步而言,老子的

“不争”并非是消极我们的头脑,而是让我们能够以冷静的心态面对那些没有意义的纷争,省出更多的时间做哪些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

老子的

“不争”正是让我们不要去争一时的高下,而是积蓄力量去争取人生更长远的成功。

在上一章以天地之道推及人道之后,这一章又以自然界的水来喻人、教人。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

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

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

“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在本章中,老子用水之特征和作用来比喻最优秀的领导者所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

水最基本的特征和作用主要有四点:一、柔弱,水是天下最为柔弱的东西;二、水善于趋下,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善于停留在卑下的地位;三、包容、宽容,小溪注入江河,江河注入大海,因而水具有容纳同类的无穷力量;四、滋养万物而不与相争。

老子认为,最优秀的领导者,具有如水一般的最完善的人格。这样的人,愿意到别人不愿意到的地方去,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他们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和大海般的肚量,能够做到忍辱负重、宽宏大量。

他们具有慈爱的精神,能够尽其所能去帮助、救济人,甚至还包括他们所谓的

“恶人”。他们不和别人争夺功名利益,是

“善利万物而不争”的王者。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

“柔德”所在。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

正如古人所说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尽力去为。

水的这种特性,可谓之

“上善”。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

“不言”的教导,

“无为”的好处。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

而理想中的

“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言行有类于水。为什么说水德近于道呢?

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

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在此后的七个并列排比句中,都具有关水德的写状,同时也是介绍善之人所应具备的品格。

老子并列举出七个

“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启发。最后的结论是:为人处世的要旨,即为

“不争”。也就是说,宁处别人之所恶也不去与人争利,所以别人也没有什么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灭,老子回到了家乡。这时比老子小20岁的孔子曾拜访过老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典故

“孔子问礼”就是这样来的。孔子将老子比做

“龙”,来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测、难以着磨。二人见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说:“逝者如斯乎”,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信奉

“礼教仁义”的孔子与一心想

“回归自然”的老子两位圣人之间的交流,为后来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铺下了奠基。

本章以水的特性阐述了圣人为而不争的高尚品质。不争是顺应自然法则,只有效法自然,才能没有忧患,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自然主义思想。

【证解故事】故事一:有纷争就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会造成伤害,我们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将那些不知的争吵、纷争的事情看得淡了,才会如老子所说

“夫唯不争,故无尤”。曾听人讲过一个有点玄灵色彩的故事:有这么一位学校的校长,为人很好、也很谦虚。

一次他因为要去参加一个研讨会。由于开研讨会的地方道路不好走,只能做机动三轮车去,车主为了能多赚些钱,便又拉来了一个顾客,那个顾客是一位妇女,看看三轮车上已经作了一个人,便指名了要坐那个校长已经坐下的那个位子,不愿坐后面。

校长本来就为人和善不愿与人争执,何况又是一位女士便把位子让了出来,坐到了后面的一排。

谁知道机动三轮车没开出多远,就出了车祸,坐在校长原来那个位子的妇女当场就死了。

而这位校长却仅断了三根肋骨,但人活下来了。在某种意义上,不能不说是这位校长的

“不争”挽救了他的自己、使他逃过了这一劫。故事二:俗话说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好事多了也会扰乱人的心绪,动摇人的意志。人是十分脆弱的,也是经不起诱惑的,不拼命追求好事,也是对自己的爱护。

人们应该有顺其自然的心态,凡事不要过于强求。在许多企业热衷于把自己定位于行业

“龙头”、集团

“航母”、销量

“第一”的时候,国内厨具知名品牌方太的当家人茅理翔却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不争第一,甘当老二。”方太集团董事长茅理翔认为,老大、老二均是行业的首领,何必一定要去争老大呢?

更何况第一也好,第二也罢,关键在于谁是强势品牌,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是长寿企业。

尤其是正处于企业成长阶段,定位于

“老二”更有助于减少浮躁情绪,稳下心来精耕细作。对于这样的说法,也可能有人会讥笑说:“你没能力拔头筹,才故意自圆其说,这是懦夫哲学。”而茅理翔的理解是:“当第一太累了,会成为众矢之的,天天战战兢兢怕掉下来。事实上,当老二也不是件简单的事;而甘当老二,更难能可贵。现在有很多大企业,扩张太快,几年后立即倒下去。有的图个盛名,内部千疮百孔,不堪一击;有的是泡沫,有风吹草动,就会破灭。所以,关键还得保持内功,真正能成为长寿企业。”甘当老二,也是一种策略。

老大最怕有人超过他,往往不惜一切手段打击和扼制,不叫老二跟上来;老三老四也往往首先把目标对准老二,以便把他拉下来自己取而代之。

所以老二的日子是很不好过的。这时,如果你表个态,不争第一,甚至还要同情第一,保护第一,老大就可能不恨你,不防你,你就可以保存精力,卧薪尝胆了。

甘当第二,还有一个理由。像方太的市场定位是中高档,而中高档消费阶层不可能占大多数,从市场占有率来讲,市场份额就相对比较小。

能长久当老二,就是一个成功者、胜利者。茅理翔这种甘居第二的态度,同样是老子

“不争”的智慧。然而这种智慧对于企业来说,却能使企业不急于求成,走稳企业发展道路上的每一步。

把根基立稳了,实力自然就上去了,便不会出现类似秦池酒厂这样的

“空架标王”了,在客观上可以称它为一种

“不争”中的胜利。

最新小说: 穿成农女我捡个崽崽来种田 炉中因果 吸血鬼侦探 彼岸军团 我成了恋爱游戏中的反派 娇娇 诡婿 为何恋爱游戏的女主不太对劲 重生1994:从下岗工人开始 偏执上神的小祖宗又撒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