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3 / 1)

【原文】孔[1]德[2]之容[3],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4]。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5];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6],其中有精[7],其精甚真[8],其中有信[9],自古及今[10],其名不去,以阅众甫[11]。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12]。【注释】[1]孔:甚,大。[2]德:“道”的显现和作用为

“德”。[3]容:运作、形态。[4]恍惚:仿佛、不清楚。[5]象:形象、具象。

[6]窈兮冥兮:窈,深远,微不可见。冥,暗昧,深不可测。[7]精:最微小的原质,极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

微小中之最微小。[8]甚真:是很真实的。[9]信:信实、信验,真实可信。

[10]自古及今:一本作

“自今及古”。[11]众甫:甫与父通,引伸为始。[12]以此:此指道。

【译文】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

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

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

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

“道”认识的。【解析】古中国人的

“道”法的徫大之处在于发现了宇宙的逻辑定律

“箭头‘一’”。宇宙中的种种状态,不管是多么简单,也不管是多么复杂,只要从整体上来看,就都可以用一个箭头来表示。

这就意味着,宇宙的最大态可以是一个箭头,宇宙的最小态也可以是一个箭头。

虽然都是一个箭头,然其每一个箭头的具体内涵却各有不同。老子的方法是舍大求小。

本章讲的就是宇宙中最小的箭头。而且老子将这最小的箭头作了进一步的解析。

这种解析比现在所流行的超弦理论来得更为细腻。现代超弦理论的眼光着眼于

“物”,而老子的眼光已超越了

“物”的羁畔。从这一点而言,可以把老子的

“道”称之为

“前超弦理论”。老子是把

“怳忽”放到一个过程之中,这是一个可分为五个阶段的

“道”的过程。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品德完全可以根据他的目光作出判断,目光是心灵的折射。

“惟道是从”,是说一个人的目光,完全显示了他对大道的体悟,也就是说,意境决定一个人的思想意识。

道的境界越高深,对世界的认识也就越深刻,他的目光就显得越深邃、睿智、慈善。

这是总言德与道的关系。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从道的物质性方面来讲,其存在形式是不停地旋转运动的。

“恍惚”二字皆从

“心字旁”,表明它属于心灵的直观。恍,从

“光”,表现为微观粒子的运行具有光波性。惚,从

“忽”,表现为光波运行速度之快出乎意料,含粒子性。

“惟恍惟惚”,大概就是现代物理学所说的

“波粒二象性”。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如果从粒子的角度看,粒子是以光波的形式运动的。

光波即物质波。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如果从光波的角度看,运动的光波具有粒子性。

物,是实物微粒。这说明世界的本原即道,具有波粒二象性。现代科学证明,波粒二象性是一切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在深远、幽明的境界中,还有更加精微的微粒,这些微粒最为纯真,并携带着信息。

自古及今,这些信息符号永远存在,不会消失,可以用来考察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这说明微粒携带宇宙信息,只要具备了获取这些信息的功能,就可以知道万事万物的过去并可以预知未来。

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我是凭借什么知道人世间的种种现象的呢?

就是根据所破译的基因信息来认识万事万物的。由此可见,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就已经破译了基因密码,因此才有了《道德经》这一天书。

不执着于外部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坐而反观人体基因组,直视物中之精,精中之信,这是认识世界、把握人生的最好的方法。

本章是对道的境界的描述,表明人的正确思想是来源于道的。大道蕴藏着世界万物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奥秘,识破了这些奥秘,就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生觉悟了,也就具备道德了。这是老子的微观认识论。老子的朴学是觉悟学。

觉悟是人生的根本追求,觉悟才能使人类返朴归真。觉悟与道德的关系:觉者觉道,是就境界而言;悟者证德,是就意识而言。

觉是心灵的苏醒,自我具有了心灵的境界,才能醒悟现实世界。人生应历经三个境界,一是梦的境界,二是现实境界,三是道的境界。

梦的境界是自我完全睡眠以后出现的境界,具有不自觉性、非逻辑性的特点。

道的境界是自我完全清醒时作的

“梦”,具有自觉性、主动性、逻辑性的特点。它是以联想作为信息检索机制的,但是,道的境界是有层次的,是由近及远、由大到小、由外到内的,自我境界处于哪个层次,才能检索哪个层次的信息。

道的境界的出现,是人的思维能动性、创造性的具体体现。所谓觉悟,就是从一种境界体悟另一种境界,悟透了也就觉醒了。

常人缺乏道的境界,只有梦的境界,而梦的境界是虚幻不实的,无法捉摸的,于人生无益。

置身于现实境界中的人,只能以物观物,以有识有,永远不能把握真理,悟透人生。

因此,人生也就是迷惑的、痛苦的。具有道的境界的人,以道境代替梦境,以本质印证现象,以大道印证现实,从而彻悟人生,彻悟宇宙真理。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只有跳出现实的境界,进入道的境界,才能真正地认识自我,认识现实。

一个觉悟了的人,就是具备了道德的人,就是解脱了名利的羁绊不为名利所累的幸福的人。

道德功就是觉道悟德的功夫,觉悟的唯一方式就是修炼道德功。【证解故事】道作为一种能为人们所观照、所体验、所认识的存在,它只是一种在顷刻间照彻一切,而又倏忽即逝的心理意象。

这样倏忽即逝却又照彻一切的心理意象啊,人们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中观照到它的生动的模样,也可以在自己的心灵中体验到它的真切的实质。

它有如一种深远神秘的理想境界,人们置身于其中可以享受到世界万物的精萃,可以体会到至真至切的美好幸福。

经历过这种境界的人,会对道这个超凡入圣的理想境界有着绝对的信念。

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要去一个稍远的地方总是困难重重,而现在,人们可以凭借种种便利的交通工具到达自己想去的地方,甚至地球都缩小为一个村庄。

也正因为交通的便达,获得信息的便利,使得人们在选择人生之路的时候,就像是站在一个巨大的迷宫里,自脚下延伸出去的道路有千条万条,纵横交错,但大多数人都对这些路视而不见,在他们眼中路只有一条。

所以,他们认为要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是有着一个标准的。因为这个标准,他们制定出这样的人生之路:孩提时代,要学钢琴、学书法、学舞蹈、学种种的技能;在学校里要考试考第一,看各种各样堆积如山的参考书;考上一个理想的大学之后,还要努力拿到各种证书,参加各种实践;毕业以后要进入一家大企业,要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为着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努力工作,所以要参加各种令人生厌的酒会、应酬;然后教育自己的孩子也按照这个标准走下去。

可是,这样的人生真的就是所谓的成功吗?不见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说:“考试能拿第一名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我所认识的20世纪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拿诺贝尔奖的,几乎没有在学校考第一名的,考最后一名的倒有几位。但这些人都能挑一个题目,根据客观情况认定这是自己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为了这个,其余的东西都可以放在次要的位置。”这段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那就是成功之道要适合自己。我们看当今社会上那些功成名就者,那些寻找到适合自己人生之路的人,他们所走的路往往并不是人们所认为的正确的、正常的、标准的路。

在网上有一个笑话,说:“辍学,一定要辍学!从小学辍起,不然没前途!爱迪生,上学时间才3个月;富兰克林,上学时间才3年;要是上到大学才辍学,顶多就只能是个比尔·盖茨了。”这当然只是一个笑话,但是就像老子所说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为什么小学毕业的爱迪生成了发明大王,在学校成绩很差的爱因斯坦创造了相对论,退学的比尔·盖茨和艾利森成了大富翁,自学成才的李嘉诚创立了商业神话……这些现象是偶然的吗?

是违背了社会规律的吗?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和传统不同,他们不是去适应一个环境,而是在创造一个新世界。

新世界的创造当然不是稳定的,也不是可以预测的,而这种不能预测往往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恐惧,使人们不敢去实践。

但是敢于实践的人,却可以制定出新的规则,其他人只能去适应和遵守他们制定的新规则。

事实上,这个世界总是会把最高的荣誉给予那些敢于开拓、敢于不走寻常路的人们。

在明代吕楠所著的《泾野子》一书中,载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翁有5个儿子,老大木头木脑,老二聪明机灵,老三双目失明,老四弯腰曲背,老五一腿残瘸。

在一般人看来,这个家里恐怕只有老二能有点出息,老大能过个平常人的小日子,至于有残疾的老三、老四和老五基本上是注定了不幸的人生了。

可是知子莫若父,当父亲的对儿子们的生计作了妥善的安排:让木头木脑的大儿子种田,面朝黄土背朝天,用不着花心计与人打交道,也就不会吃亏上当;让聪明机灵的二儿子经商,经打细算不吃亏;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算命,占卜起卦行走江湖;让弯腰曲背的四儿子搓绳,这活儿即使是驼背也一样干得像样;让一腿残瘸的五儿子织布,坐在织机前面用不着费力。

等老翁去世后,5个儿子都能安身立命,一生不愁衣食。这位父亲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扬长避短,把儿子们的优势发挥出来,甚至是将缺陷化为长处。

如果他让呆板木讷的大儿子去经商,让聪明机灵的二儿子去搓绳,让双目失明的三儿子去织布,让驼背的四儿子去种田,让瘸腿的五儿子去算命,那他们只怕都会一事无成,各人抱憾终生。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却是在扬短避长,让有着音乐天赋的人去经商,让擅长体育运动的人去做文员……这样的

“恍恍惚惚”又怎能照彻到理想的境界呢?跟随着别人制定的规则去追寻名与利,就真的是适合自己的人生之路吗?

《战国策·或谓韩公仲》中记载:公元前293年,秦国与齐国连横之后,向韩、魏两国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

韩、魏两国面临共同的威胁,但他们却貌合神离,互相之间并不信任,也不愿意真诚合作,而是互相推诿,谁都不愿意打先锋,结果连连败北。

公元前298年,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企图将韩国抛在一边,单独同秦国议和,形势变得对韩国十分不利。

这时有一位谋士对韩相公仲说:“双胞胎的长相非常相似,只有他们的母亲才能分辨清楚;利与害在表面上也很相似,只有明智的人才能分辨清楚,看透它们的本质。您的国家目前正面临着利与害相似的情形,也需要由明智的人把它们分辨清楚。如果能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就能尊卑有序、各安其分,否则就会败坏纲常、带来祸患。如果秦魏联盟不是您促成的,韩国就面临遭到秦魏图谋的危险;如果韩国追随魏国去讨好秦国,那样韩国将依附于秦国并遭到轻视,韩国国君在诸侯中的地位就降低了。那时候,秦王就要把他宠信的人安插到韩国做官,这样您的处境就危险了。”谋士层层递进地分析、引申出如何判断当时的政治局势后,又说:“从目前的形势分析,您不如主动去撮合秦、魏进行和谈。两国和谈成功与否,对于韩国都会很有利。若和谈成功,是您穿针引线撮合而成,韩国就成了秦魏联合的门户,既可以受到魏国的推崇,也可以得到秦国的友善。再说,秦魏不可能永远互相信任,秦国会因为得不到魏国的援助而发怒,一定会亲近韩国而远离魏国。魏国也不会永远服从于秦国,一定将设法亲近韩国而防备秦国。这样您就可以像选择布匹随意剪裁一样轻松。由此可见,如果秦魏联合,它们都会感谢您;如果秦魏分裂,两国又都会争取您。这样做,进退对韩都非常有利。希望您能下定决心。”从中可以看出,这个谋士不只是站在韩国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且还是从全局观察,从而得出化被动为主动的办法——主动撮合秦魏和解,同时取信于两国,而使整个局面向着有利于韩国的方向转化。

这就是从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优势,也是灵活应变的一种表现,不仅对于政治上的风云变幻可以灵活反应,应用在人际交往中,也能够善察利害,化被动为主动,找出问题的根本。

如果只是按照常理来判断,那么,韩国要么是拼个鱼死网破,要么就只能是委曲求全,又哪里能化被动为主动呢?

如此的

“恍兮惚兮”、

“惚兮恍兮”,才能找准适合自己的那条路,看到事物发展的规则。

最新小说: 为何恋爱游戏的女主不太对劲 穿成农女我捡个崽崽来种田 幺女 炉中因果 娇娇 我成了恋爱游戏中的反派 彼岸军团 吸血鬼侦探 偏执上神的小祖宗又撒野了 狩魔手记1:荒野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