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收到的通知,只是预选报名,相对都还简单,毕竟衡量起来也容易。
别的不好评判,但是谁家亩产高会耕种,谁家灾年不遭灾照样有收成等等事项,不用崇祯去刻意提及,一辈子盯在土地之中的农民稍稍注意都会记得。
需要崇祯专程派人去细细评判的,是产量都高抗灾都强的老农里,哪一些的本事更强罢了。
归根到底,都是些清晰明了,很好评判的东西。
但是农具这一块,就不这么简单了。
崇祯所求,不是神兵利器级别的锄头,而是希望得到成本与效果综合来看最为合适的农具。
如此一来,成本、打造工艺、构型等等,都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当然,因为现在的崇祯抄家抄得太快乐,官员吏员不知道查抄了多少,以至于国库都满了不知道多少仓库,所以钱财这一块能够更放得开一些,成本稍高效果更好也能接受。
故此,斟酌之下,崇祯对工匠们所下的旨意更加详细。
但是,就算如此,工匠门的疑问却仍然不少,而因为大半的问题都是铸造等专业相关,前去传达命令的吏员完全解释不清。
农令的政令传达下去,传上来是一堆一堆的报名表,而这针对农具的政令传达下去,传上来的却是一堆问题。
经过锦衣卫的整理,这些问题也不过是相同的合并,但是传到崇祯案上,仍然有不少问题都相当专业,涉及行业相关。
崇祯拿到手上,左右翻看,前后对照,还找来了不少可能相关的政令,但是,那些专业的问题,他仍然不知如何理解。
简而言之,技术含量太高,崇祯看不懂。
揉揉眉心,崇祯冲着内侍下令道:
“锦衣卫中,可有以前是铁匠木匠的?调派些人手过来,给朕讲讲这些到底在问什么。”
换做过往朝廷的官吏,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半也就权当没看到,直接放任不管,但是崇祯对此当然不会就这么糊弄。
崇祯知道,他自己只是个当皇帝的,甚至皇帝都没当好,以至于之前落得那般下场,故而不懂这些东西很正常。
事实上,亲自下旨断绝大明之后,崇祯放弃了过往做圣君做明君的念头,对自己的认知也变得更加客观。
看起来,他罢黜所有官员,吏员也大批量删减,似乎是管不好人就干脆不管,但是实际上新政之中崇祯的所作所为,分明就是知人善用的典例。
正如自己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