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成为书画古玩的玩赏、买卖的聚集地。
《呐喊》的作者,也曾经经常到这里来淘货。当然,他买到的多是纯粹的玩意儿。
这个时代,因为有许多老文物爱好者转为了官方古玩、书画店的负责人,店铺里的古玩和画作,因此大多是真品、精品。
价格?只能令后世的人垂涎三尺——几十元就能买到名家大作。
这里面,自然是有当时收入水平低的原因。但也因为还没形成收藏的热潮,这是最大的原因。
把自行车存进了存车处,郑晓宝进了丰宝斋。
既有古时候的存画,也有近现代名家之作,悬挂或陈放在店内各处。
需要注意的是,也正因为名家高手都汇集到了这些古玩店中,此时的仿造水平也高得惊人。
仿造这些,既有追求有趣逸致的因素,也有让普通买不起真品的消费者,可以得偿夙愿的缘由。
总之,以齐白石的画作为例。仿造的画作,连他老人家在世时,自己亲眼看到后,都一时难以辨清。
郑晓宝有辨别能力,当然恨不得把店内名作“一卷而空”。
这首先是不切实际的。再有,贪心应该有个尽头。
另外的客观事实就是,无论是古董还是名画,都是物以稀为贵。
不必多说。郑晓宝对这些名画古玩,肯定是爱不释手。
花了三十元、六十元,买了两幅不同平尺的,齐白石老先生的花鸟画,他走出了店铺。
找个没人的角落,他把两幅画作立刻送入了空间:这两幅画,几十年后的价格是几千万,合起来过亿。
以这样的形式,他先后购买了吴冠中、黄宾虹等人的几幅画作。价格不用说,说出来都是令人惊掉了下巴。
后世会是怎么价格?
真品肯定是难得一见。这些名家画作网印画的价格,已是数千,乃至上万。
买了几幅画,他到附近的小饭馆里,点了一碗牛肉面。
交了三毛五分钱和三两粮票后,一大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摆在了他的面前。
先把上面四五片厚牛肉吃下——这几片够后世的拉面店一二十碗牛肉粒的量了,他再把面条连汤带水地送进肚里。
吃饱之后出了一身汗,他休息一下,再走去逛逛古玩店。
淘换这个就需要格外注意了。
这时候还没有大量从中原过来的“商、周”青铜器和大宝剑、越王剑、吴王钩,但对于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