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和正德年间,大明的铜银比都还没有崩盘,一直维持在1:1600-1800之间,劣币的话这个比值要小一些。
等到万历年间,一两银子就不值这么多铜钱了,这一点从明代《水浒传》中的杨志卖刀就能看出,当时的一两银子,只能值1000文。
这背后就是美洲白银的大量流入,由于有了这种量大保值的货币,使得当时的大明,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迅速的繁荣。但也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也间接的促成了张居正改革的成功。
而在铸币一个多月后,颜政储备了铜料,悉数成了铜钱。
按照每串铜钱,可买一百斤带壳稻谷的算法,颜政将这些铜钱弄成了五百枚一串。
这个米价参考的是漳州,虽说福建属于缺粮省,但将长期都是东蕃的贸易对象,用漳州标准,也更能直观的看出两边物价的区别,方便颜政操作。
这一批钱,他的安排是先分出四分之一,成立了钱粮铺。
并且直接要求每户人家,认购一百斤稻谷的铜钱,还让各个村长和学生,都去宣讲钱这个概念。
这一条很快就被认可,实在是交易过程中,已经产生了不少货币性质的硬通货,所以有了铜钱这种看上去就珍贵的东西,原住民都能接受。
明裔移民更是没有二话,还纷纷跑到钱粮铺,问能不能多认购一些铜钱。
在他们看来,这东蕃的铜钱成色俱佳,将闲置的大米换成铜钱,反而能够保值,毕竟大米免不了储存中的损耗。
所以第一批铜钱,很快就流入了莫城的市场。
颜政通过几天的走访观察,发现这批铜钱流入市场,连个泡泡都没有砸出来!
这说明投放的太少了,莫城民间的贸易规模,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
搞笑的是无论是明裔移民还是原住民,都纷纷把铜钱藏起来,继续用着粮食、鸡蛋等硬通货以物易物。
明裔这么做,颜政能理解,可原住民这么做,令他有些忍不住好奇。
询问过后他才知道,原来这些原住民,都觉得这这些铜钱好看,所以都留下挂在家中,还有一些妇人已经做成了项链,挂在脖子上,还真有一番韵味。
无奈之下,颜政又投入了四分之一进入市场。
这一次,总算是有点波浪,出现了原住民拿着铜钱,跟周边友好部落的商贾买东西的事情。
只不过铜钱价格虚高,因为数量稀少,所以这一百斤稻谷认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