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香港超级市场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
“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不是枪炮、火箭,而是大减价。这场
“战争”由百佳超级市场集团打响第一枪。1984年4月26日,在香港拥有79家分店的
“百佳”集团,突然刊登减价广告,宣布几十种商品削价出售,减价幅度10%到30%不等。
拥有78家分店的另一超级市场集团
“惠康”立刻做出应战的姿态,把商品的价格压得比
“百佳”更低。它所有的分店午夜关门之后,连夜更改价格标签,第二天早市,顾客们就发现价格大幅度下降。
“战争”愈演愈烈,从食品到日用品,降价的商品越来越多。
“百佳”、
“惠康”分属两个财团,互相之间早有激烈竞争。当时,香港超级市场越开越多。
1984年4月,香港有超级市场393家,商场云涌,再大的消费能力总是有限的,必然使竞争白热化。
同时,香港市场物品增加,供过于求,加上货物进港渠道增多,许多工厂都希望到香港推销产品,而香港市民的购买力并没有什么提高,这就造成滞销积压。
为了刺激消费,吃掉许多
“小鱼”,就爆发了这次降价战。这两家集团所以敢发动降价战,是因为它们的货源与银期占有优势。
香港的超级市场都向洋行订货,由于数量大,成交价十分优惠,售价削它十元八元还不亏本。
它们的银期比较长,通常付款期是60天,如果是包购包销,可延长到120天。
这场商战把香港市场搅得风云乱滚。香港的
“百佳”和
“惠康”两大超级市场是集团经营,所订货物占全港超级市场购货量的80%以上,因此,享受优惠的成交价格,售价上回旋余地很大。
两大超级市场集团为争取顾客,从4月下旬开始削价竞销,酣斗数月,不肯罢手,多数商品削价10%~20%,甚至一些主要商品降价到成本以下。
人们形容这是一场
“肉搏战”,而且
“拳拳到肉”。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价竞销,苦了众多的中小型超级市场和商店——有的应声而倒,有的气喘吁吁,岌岌可危,但也有的中小商店却安如泰山,还增加了部分顾客,有所发展。
后者的诀窍就是采用了隔岸观火之计。在两大集团削价竞销之时,它们不是跟着削价,而是冷静分析两大超级市场集团经营的商品中竞相削价的有哪些,市场需求状况如何,采取你削价的商品我不经营,来个
“你无我有”,
“不搞热门钻冷门”。试想一下,能力本来很小的企业如果不采取隔岸观火之计,而跟着盲目介入,财不大,气不粗,必然倒霉。
两大超级市场集团削价竞争战达4个月之久,元气均有损伤,随之,价格回升。
这时,一些跟着起哄削价竞销的中小企业因无资金只好
“望价兴叹”了。而隔岸观火的中小企业看到时机已到,积极经营,获益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