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孤女罪妻:将军偏宠溺 > 第三十六章 强势回归

第三十六章 强势回归(1 / 1)

司马煦年知道秦天麟之子秦书昀要回朝堂,还认为他必出任尚书省兵部尚书一职,毕竟尚书省现在是秦天麟和宁亲王的天下,安插秦书昀在尚书省更得心应手。更何况,秦书昀现任益州刺史,益州为边境州,刺史同领该州诸军事,他对军事应颇有经验,任兵部尚书合情合理。但秦书映一说,他才知道宁亲王阵营要把他拱进中书省,位置肯定是前太子党正三品中书舍人张怀显被清理后的出缺。

秦家要开始动作了,不消说,秦贵妃肯定是吹了不少枕边风的。

正三品中书舍人是十分关键的政务官。按大成国律例,各地方上奏的奏章先经门下省谏议大夫审议,出具初步意见,再到中书省中书舍人判事,拟定处理方案,其后直接送到皇帝桌案。

皇帝认为可行,即红字御批,发尚书省执行,皇帝认为需再议,即送翰林院誊抄副本,分送相关官员阅知,再在政事堂或朝堂上商榷。

通常,皇帝在批阅奏章时,翰林院大学士领诸阁学士在一侧伺候文墨,并应皇帝需求出具参考意见、随时誊抄,因此大学士也是重要的决策人物。

这是大成国“互相制衡”统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三省长官本已位高权重,如果还掌握了各地方官员上达天听的奏事渠道,就很容易把皇帝架空,因此,将地方的奏事处理权摊到谏议大夫、中书舍人以及翰林院学士等品阶不算太高的人手里,一来制衡了三省长官的权力,二来,即使皇帝想偷懒,也有朝堂的三重精英给他拟好方案,他即使闭起眼御批通过,谅也不会出太大的岔子。

前太子在位时,中书舍人有三人,其中两人为皇帝在翰林院提拔起来的亲信,任该职已有十数年,另一人则是张怀显。张怀显在任期间,大肆倾斜包庇扬州一地,助长太子阵营。太子倒台时,皇帝首先就把他清理了出去。

秦书昀不日即到长安,司马煦年预计皇帝很快就会提出补缺中书舍人一事,如果他有意安排秦书昀,则不会给反对者太多抗辩机会,司马仰如果举不出一个有力的竞争者,必然失败。

果不其然,秦贵妃祈福回宫后第二天的朝议,皇帝就抛出了遴选中书舍人一事,宁亲王第一个站了出来举荐秦书昀,自然是说了一大通好话。司马仰以为宁亲王阵营会继续推冯炯,不想对方却如此耐不住性子,堂而皇之地偏私,把秦书昀举了出来,一时有点措手不及,只能泛泛说了几句反对的话,不痛不痒的自然撼动不了皇帝的心意。正在皇帝准备下旨决定时,司马煦年站了出来。

“圣上,臣以为,中书舍人一职甚为紧要,非经验充足者不能胜任。秦大人当然是年轻有为,但只任过益州刺史一任地方官,恐怕对天下大事还不太熟悉,任中书舍人行判事之职,怕是不妥。”

司马韬顿了顿,面露不悦,但不得不说司马煦年所言确有道理,“那依爱卿之见,何人适任?”

“臣以为,吏部侍郎杨政,可当大任。”

站在队列里的杨政听到自己的名字,大吃一惊,不知司马煦年是何意,连忙出列跪下,直喊“臣惶恐”之语。

司马韬没想到司马煦年有此一举,但客观来说,杨政的履历,要比秦书昀亮眼得多。

弘农杨氏自前朝时起便是门阀士族,培养接班人甚是严格。杨政在考中进士后,即被分配到边远的交州任一区区县丞,后为县令,后历任南海港市舶司主事、郡守、交州司马、刺史等职,回到朝中后,跟着杨晖又在中书省、尚书省属下多个机构任职。

杨政其人虽资质平平,但也中规中矩,而且将其在现任从三品吏部侍郎拔擢为正三品中书舍人,也甚为合理。

司马煦年建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有同感,不少人点头附议,司马韬一时也难以应对。

弘农杨氏在朝中本就根基深厚,皇帝当初也是为了拉拢杨晖才与他结为儿女亲家。杨晖在藏奴冤案中并没有太大的罪过,至多算是德行有失。

杨晖被公告罢官的缘由并不是触犯律法,而是寻了个借口,说朝廷体恤其年迈,特赐归田养老。其后,皇帝为安抚杨家,还特地宴请了杨氏族长,从一品太师杨晞,闲话家常。由此可见,杨氏一族,非同一般。

此时朝中已有不少高阶官员出列赞同司马煦年。同是出自弘农杨氏的杨安之,一向自视清高,既不曾与杨晞、杨晖等人深交,也不参与朝堂政争,但此时也站了出来,支持杨政出任中书舍人,足见秦书昀难俘人心。

朝堂的舆论,已经明显向杨政倾斜。司马仰因无法提出其他的有力竞争者,唯有沉默。

司马韬见此场景,知是大势所趋,而且补缺的议题是自己抛出的,现在也不好压下,唯有同意杨政补缺。为了平衡,他还是授予了秦书昀从三品参知政事一职,使其进入政事堂。

杨政叩头谢恩,满腹狐疑。

朝议后百官各回衙门,杨政返回吏部候旨,没等谕旨来就去找司马煦年问个究竟。

“司马大人,刚在朝堂之上你是何意?”

“杨大人,还没向你道贺呢,恭喜高升。”

“你应该不会是想着报答我父亲提你入朝的恩德吧,更何况,你把这个视为恩德吗?”

“杨大人,我还是那句话,你若是学得你父亲的沉稳,前途怕是不可限量。”

正说着,门外已传来内侍臣“传圣上谕旨”的呼喊声,两人紧忙赶出去跪迎。谕旨一下,吏部紧接着就办理官员的转职文书、案宗记录,杨政就是正式的中书舍人了。

“司马大人,今日提携之恩,杨政来日必思图报。”

司马煦年摆摆手,杨政拱手告退。

暮春将尽,三年一度的春闱如期举行。

大成国选拔官员无非三种途径,一是科举,这是最基本、含金量最高的途径,仕宦精英,几乎尽为此出,高阶官员如果不是科举出身,甚至都会被同僚轻视,自己也自惭形秽。

二是功绩,最常见的是军功,该出身的官员视乎其功绩大小,被仕宦阶级承认的程度不一而足,像司马煦年这样安邦定国的,自然是心服口服,但如果是给皇帝溜须拍马挣了个所谓功绩的,在仕宦阶级眼里根本不入流,耻与为伍。

三是恩封,所谓恩封,就是皇帝直接赐官。皇亲国戚、门阀士族,只要健健康康地活到成年,基本都有恩封。虽然恩封的官职只能是爵位、勋位、散官等无实职的官位,能否出任实职官位,还要看机缘,但是恩封好歹是给了贵族子弟免于科举即可进入仕宦阶级的特权。

不同出身的官员之间本身就存在一定隔阂。杨安之支持杨政,其根源并不在于其同出自弘农杨氏,而是杨政虽有恩封,但仍重科举,是正正经经的进士出身。

而秦书昀,作为秦贵妃的亲侄子、秦天麟的嫡长子,刚及弱冠就被授予正六品散官朝议郎,之后平步青云,直至一州之长正四品益州刺史。两人在精英汇聚的朝堂高官眼中,高下立现。

在本次春闱中,最大的话题,莫过于宋仲明再次进士及第,金榜题名。

宋运礼牵涉弊案,抄家斩首,宋仲明虽未直接涉案,但受牵连被革了探花的功名,不过,皇帝并没有剥夺其参加科举的权利。

他再次在科举场上有所斩获,可见聪慧,当初的探花名号,实至名归。

司马煦年在长安教坊司见到出尘时,就知道宋仲明不会甘于人下,只不过,没想到他的回归,是如此的强势和迅速。

长安教坊司,宋仲明与出尘深夜密会。

“上次沛国公在百官前带你亮相,你的入幕之宾,不会少吧……那些官员的秘事,收集得如何?”宋仲明背对出尘,冷然问道。

“有一些……你为何阻止我告知沛国公?”

“沛国公的价值已经利用完了。”

出尘一惊,忙问道,“我们不是和沛国公结了盟,由他带我到长安,然后由我收集群臣把柄,再交给他带给荣亲王的吗?”

“出尘!”宋仲明转身,环视了一圈周边,厉声说道,“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仲明……我们不是说好,为沛国公做了这件事,就离开这些是非之地的吗……”

“离开?我父仇未报,如何离开?!”

出尘陷入了沉默……

宋仲明见她低头不语,叹了口气,上前扶住她的双臂,说道,“出尘,我们不过是蝼蚁,被这帮高门贵第反复利用践踏,哪有尊严可讲?人活一世,不争荣华富贵、流芳百世,也要争一丝尊严、半世安稳吧?”他侧拥着出尘,继续说道,“你看这大千世界,风轮水转,谁也无法永远独占鳌头!我们且等等时机,出头之日,不远了……”

出尘愣了一会,终是伸手环住了他的腰,微微点了点头。

进士及第即是鲤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由皇帝亲自定名赐封,进入仕途。宁亲王对宋仲明赞赏有加,在司马韬面前进了不少好话,尤其强调了其人两度应试,两次皆中,世间少有。

司马韬略点头,表示认同,正想着给他封什么官时,秦天麟上前建议,说此人乃犯官之后,不应仓促安排要紧职位,不如先到无关紧要的衙门办差,锻炼观察一段时间,确认心术端正,方委以重用。

司马韬本就猜忌多疑,对宋仲明不甚放心,对秦天麟此一番建言,很是受用,便问秦天麟有何想法。秦天麟举荐其出任“正六品礼部主客司主事”,主管藩邦朝贡、外事礼仪,协助主客司郎中管理天下十三州教坊司。此言一出,皇帝甚为满意,御笔红批定献。

最新小说: 这个暴君,我养的! 天空中一朵云 与凰为谋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大汉帝国雄风录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流浪郡主 风涌门楣 天下为聘:嫡女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