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帝国日不落 > 第七百二十四章:扬长避短

第七百二十四章:扬长避短(1 / 1)

运河没有结冰,英国公准备沿大运河南下先去南京瞧一瞧自己的大舅子魏国公徐弘基,然后再乘坐“南明”海上客运豪华邮轮一路观光南行。

由于大明诸多勋贵和文武都是“华夏发展”股东,他们还是“南明”股票最积极的购买人,这几年的分红丰厚。

大家不差钱所以不小气,沿途不骚扰地方,全部由吴襄安排食宿,费用安实结算。

吴襄心里有小九九,他眼睁睁瞧见大明每况愈下,而“南明”却是如日中天,吴家和黄家交好十几年,如此关系不利用好太对不起吴襄做生意的高智商。

吴襄知道南王不喜欢官宦骚扰老百姓,更加鄙视欺压讹诈老百姓的败类,因此吴襄带领观光团南下时效仿“南明”大军开拔,对地方秋毫无犯。

不仅如此,吴襄还自讨腰包请“南明”天津卫办事处购买了许多粮食,他舍不得白送粮食给老百姓。

因为没有成百上千兵马协助核查真伪,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填无底洞,拿白送粮食的未必就是急需粮食活下去的饥民。

吴襄在船队每次停靠时安排勋贵们带着护卫的大部分家丁去岸上帮忙开粥厂,粘稠的大米杂粮粥保证插上筷子不倒。

大明内地兵荒马乱,确实有诸多饥民涌入运河沿线讨生活,勋贵施粥而且是保证抗饿的好粥,真的使得许多饥民混到了饱肚子。

大量饥民干脆沿着大运河跟随船队南下,这个时代的内河船速步行绝对能够跟上,有了一顿饱肚子垫底,饿得发软的饥民又有了力气,他们开始了千里大迁徙。

吴襄在施粥现场瞧着那些感恩戴德口中诵佛的老百姓乐不可支,做好事得到的快感他很享受。

吴襄才施粥两三次,老公爷张维贤就不乐意了。

他知道女婿一直广收人心,自己在船上不作为,眼看着吴襄邀买人心成何体统?

于是乎,船队再次停靠时放粥的时间更加长了,来领粥的老百姓知道是“南王”的老丈人英国公和好友平西伯做这样的善事感激不尽。

接下来所有同行的勋贵和文武都不干了,他们不敢和老公爷啰嗦全去找到吴襄理论。

也没什么大不了,堵住吴襄就问一句话:“难道就你平西伯有爱心,咱们都是铁石心肠?”

吴襄正在发愁呢,因为他没想到饥民蜂拥而至,现在已经成千上万,最后会有多少还无法预料,要是来上十几二十万人,一人一大碗插上筷子不倒的粥,一天下来就需要三四百石粮食。

这个年代老百姓用来喝粥的大碗很恐怖,绝对能够把脸埋进去。

“战神”赈济灾民都本着尽可能让老百姓多吃一点的态度,负责放粥的都是给满满两大勺,一石粮食也就熬三五百碗真材实料的粥而已。

吴襄做好事学“战神”当然要学全套,也是按照“战神”标准放粥,得到一大碗粥的老百姓绝对能够抗一天,可如此下去接下来的日子吴家和张家每天就要花费近一千块银币用于施粥。

这还是建立在吴襄购买的粮食是南明限价粮,每石精米两个半银币,但是运费、人工和柴火费也不是小数啊!

精于算计的吴襄正在心疼得直哆嗦时,来了一大群主动要求出银子的同僚,吴襄乐不可支,众人拾柴火焰高啊!

最后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南明”卖出的粮食虽然是平价,但是按照户头限量供应,吴襄联络海州仓库,说明大量购买粮食的目的得到了支持,

没多久吴襄需要的粮食就调运到位,勋贵和文武们各自根据自己的能力出银子凑份子施粥。

以后施粥属于大家的行为,这样的举措表示大明勋贵和文武深知老百姓疾苦,大家在不遗余力救苦救难。

这些达官贵人跟着“南王”得到了实惠,人人存了脚踩两条船的小心思,做善事不仅逢迎南王还落个好名声,何乐不为。

很快大运河边有粥厂的消息传播开来,扶老携幼的饥民大量涌来,来到扬州段时浩浩荡荡有十几万之众。

扬州知府闻报后大惊失色,如此之多的流民聚集出了乱子可不得了,他赶紧派出兵丁预备驱赶。

最后老公爷出面,让扬州知府稍安勿躁,他要求扬州兵丁维持秩序引导流民去瓜洲渡,届时会有“华夏发展”江海联运的大船接走难民。

张维贤来到南京当然是最隆重的接待,魏国公让几个儿子也跟着南下,他家早就在交趾、海南岛有了产业,这一次决定加大海外投资。

南京的闲职官员更多,勋贵也不少,携带金银细软去“南明”观光寻觅商机的团队立刻膨胀了一倍。

这几年江南士子流行去“南明”谋职,特别是学霸辈出的绍兴、松江地区,因为这里的秀才公人数太多,他们科举无望又有官瘾。

“南明”百业兴旺,当然需要读书人加盟,只要大明秀才公接受培训通过公开招考都能够得到基层官吏的差事。

读圣贤书虽然没有学到实用的技能,但是对于道德养成立竿见影。黄胜从来不歧视大明生员,恰恰相反还比较佩服。

因为科举何其艰难,能够过关成为秀才者和后世考取名牌大学的比例有过之而无不及。

“南明”使用人才不能存在局限性,要扬长避短,要多多给读书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何谓文治武功?治理国家没有大量文人成为主流不可取,战功赫赫的将军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地方官。

如同嚼蜡的科举经义,秀才们都能学下去,并且成功通过淘汰率极高的县试、府试、院试,足以说明他们的智力值很高。

他们只要略微花些心思学新学,成绩肯定比“南明”赶鸭子上架教育的农民强太多,而且他们的整体素质毋庸置疑。

许多秀才公得到了工作机会,经过基层历练,确实涌现出不少德才兼备之人,秀才公无需中举就能够成为县太爷的事例屡屡在“南明”发生。

最新小说: 皇叔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天空中一朵云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这个暴君,我养的! 我在大唐是传奇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