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史称程朱理学。认为万物皆有理,并且理在外,故提倡格物求知,格尽一切万物之理,于是可成就圣人之心。
为了更好地阐述理学的思想,朱熹甚至提出了着名的:存天理,然后去人欲。
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呢?
打个比方,人要喝水要吃饭,这是天理,而在有水有粥的情况下,一定要喝茅子,一定要吃山珍鲍鱼,那就是人欲了。
但看这几个字,你会觉得朱熹没毛病,讲得很好。但它除了这个意思,还有另一个,就是顺序。先存天理,然后去人欲。朱熹认为,人的自我修行是需要遵循天理的,天理是第一性的,人心是第二性,人心必须向天理看齐。
而程颢的思想被陆九渊继承。陆九渊的惊天之句——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开创了心学流派。他认为天理不在心外,人心即是天理,朱熹是手里揣着天理却满世界地去找天理,岂不荒谬?
陆九渊的思想最终被王阳明继承下来,提出了着名的“心即是理”。王阳明认为:理不在外,而在我心,天道即是心道,存天理就是去人欲,去人欲即是存天理。格尽万物之理,不如修心。
儒学自孔子到王阳明,终于实现了天人合一,王阳明也被后世誉为:最后一位圣人。
所以,唐炼发难的点终于出现了。
《大学》里告诉人们,人不快乐,是物质和心灵引起的。
那么心灵问题怎么解决呢?
这【人欲】是不是要搞清楚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后,格物格出来呢?
还是人心中的欲望就是从本心滋生而出,我们只要坚守本心就行了呢?
世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