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家人有意隐瞒,但村里哪有秘密,时间长了,这孩子的不凡之处还是慢慢传了出去。
这天正是刘继祖的三周岁生日,午后,刘老汉和刘柱正在收拾农具准备下地干活。从未有过往来的田先生突然来到了他们家。
田先生一身文人打扮,身材瘦削,举止文雅,他名叫田丰年,已经年近七十了。听人说他师承当代大儒易夫子,是忻州城著名文人,两年前搬来邻村。他虽然中过举,但对功名却不感兴趣,醉心于做学问与教书,在当地德高望重。
刘老汉和刘柱都知道他,但却从来没打过交道,见他来连忙行礼让进堂屋坐下。
田先生见刘家虽然穷,但收拾的整洁利落,器物虽是粗使,但都干干净净的,看着就让人舒服。田先生点了点头,笑道:“您家里真干净啊!”
刘老汉听田先生夸奖,十分开心,“不瞒您说,我们家以前可没这么干净。自继祖会说话后,他就嫌家里脏,就让我们收拾,现在他也帮着收拾。”
“哦!那真是难得啊!”田先生更是惊奇,他又客气了几句,就直奔主题,“听说你家的娃儿聪明的紧,能不能给我看看,要是合适,你们也愿意的话,可以跟着我读读书识识字。”
刘老汉和刘柱一听先是一喜,但又有些担心,刘老汉问道:“能跟先生读书当然好,但他才三岁,能行吗?”
“三岁是有些小了点,但听人说你家的娃儿不一般,叫来看看就知道了,不行就再等等,只是我年纪大了,不知道还能活几年啊!”
刘老汉听了,忙叫刘柱进屋把刘继祖叫起来。
刘继祖正在午睡,他被父亲从床上拽了下来,说是有教书先生来,让他赶紧去见客。
刘继祖刚睡着,心里虽不情愿,但还是打着哈欠揉着眼睛从里屋走了出来。
田先生早就观察过他,这时近距离见了心里更喜。只见这个小孩子长得三分像刘柱,七分像他母亲,但继承的都是优点,额头饱满,眼睛明亮,耳大有轮,是个福相。身上的衣服是大人的旧衣服改的,有些破旧,还打着补丁,但洗的很干净。脖子上还用红绳系着个暗红色隐有银色纹路的木珠,估计就是村里人说的那雷击木了。他身量还小,但明显和同龄的小孩不同,走路很稳,也没有小孩子的懵懂。
刘继祖出来见了田先生,也不用大人吩咐,马上像模像样的给外来人行了礼。
田先生点了点头,问道:“我听人说你很聪明,愿不愿意跟着我读书啊?”
刘继祖听了,先抬头仔细端详了田先生一阵,然后心里突然有了想法,马上跪下叩首道:“先生在上,请受弟子一拜!”
田先生见了,心理欢喜,寻思这小子确实有些不一般,这么小就会这一套,他一边笑着一边把他扶了起来。
刘老汉和刘柱反而有些不好意思,刘老汉搓着手怯懦地问道:“田先生,听人说您那里是自设馆,学费贵的紧。我们家的条件您也看见了,一年也刨不出几文钱,不知道能不能凑得起?”
“这个你们不用担心,本来就是我主动上门来找你们的,分文不收也是应该的。但夫子定下规矩,束脩还是要的,且礼数不可废,学问也不可轻传。嗯……,你们每个月给我送一担柴怎么样?”田先生是想到离这里不远就有村里的柴林,砍柴很方便,于是提出了这么个要求。
刘老汉和刘柱听了只是每个月多砍一担柴而已,喜出望外,连忙行礼感谢田先生。
田先生也不客气,受了礼,和刘继祖交代了几句注意事项,约好明天上学的时间就回去了。
刘老汉和刘柱下午没去田里,忙了一下午给刘继祖准备上学用的各种东西。
第二天一早,刘柱媳妇就给刘继祖打整好,穿戴整齐,背着书包到田先生家去了。
刘继祖会说话后,打听到他们的村子叫东旺村,是沿着糊涂河的一个小村庄,地处太行山中部,属于忻州府定襄县管辖。田先生住在西旺村,两村之间只隔着糊涂河,中间有一座石桥连接。
刘继祖年纪虽小,但腿脚利索,周围他早就跑遍了,不一会儿就跑到了田先生家门口。
田先生的家族在忻州地界算是名门望族,祖上和族里子弟多有做官的。他原本也住在忻州城里,但不喜城里喧嚣,几年前妻子去世后,他就到处游历想找个隐居归隐之地。
刘继祖出生那天,他刚好游历到这里,很喜欢这里地处偏僻,村民淳朴,风景秀丽,有山有水,河谷里的田地也还算肥沃。而且当天他还听说了邻村刘继祖降生的奇事,很感兴趣。他想这是生而不凡啊,正好可以看看他有什么造化,于是在这里买了地盖了房,第二年就搬来这里常住了。
刘继祖看了看周围,只见田先生的宅院很偏僻,周围很远都没有人家。房子后面是大片的田地,左边是糊涂河,右边是一片小树林,离村子里其他人家有点远。
他定了定神敲了门,不一会儿有个五、六十岁的老人来开了门。老人见了小人儿刘继祖,咧开缺了门牙的嘴开心地笑了起来,“唉吆喂,这不是老刘家的刘继祖吗!这么小就来读书了,真不简单啊!”
刘继祖一见,是田先生家的仆人老廖头,也装摸做样的给老人行了礼。
老人更高兴了,连忙把他让了进来。
田先生家是一套两进带个小花园的宅子,先生住在后一进,自设馆就在前进的西厢房。
老人把他让进去,指着一张桌子说:“先生交代了,你就坐在这儿。”
刘继祖把书包放好,端端正正地坐等老师来上课。
过了会儿,陆续又有三个孩子来到学堂。这三个孩子都认识他,是附近家境比较好的人家的子弟,都已经七八岁了。他们见了才三岁的刘继祖都很好奇,围着他,这个摸摸头,那个捏捏脸,逗弄起来。
刘继祖正要对这几个放肆的小屁孩发脾气,田先生咳嗽一声踱了进来。那三个孩子闻声马上回到了自己的位置,几人都站好给田先生行礼。
田先生让他们坐下,开始给他们上课,“我的上一馆是在忻州城,你们是我教的第五期学生,也是我在这里教的第一期学生,没准儿也是我最后一期学生。希望你们能约束自己,用心学习,快乐学习。正如孔夫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你们听好,我只管教,不管教会,你们能学到多少全看个人造化,如果不服管教,我就只好把你送回家了。”
几个孩子听了又站起来行礼应是。
田先生挥挥手,让他们坐下,缓缓说道:“今天先给你们开蒙,讲讲咱们华夏的文明传承与卓越人物。这是我的先生易夫子、王夫子、曾夫子等人总结的,我将其简单汇总,虽不敢说都对,你们权且先知道个大概,好有计较。然后咱们再读书识字,你们要认真听。
文明出现之前,人和禽兽一般,也生活在自然之中,以采猎谋生,虽然是茹毛饮血,但能享自然之天成,本也快乐无忧。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种种原因,人最后还是和禽兽区分开来,自认为有了智慧,或者说更有智慧,离开了原来的自然乐园,从此只能靠终生劳作来谋生,至此文明诞生。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但文字出现之前的那段历史因为没有记载,多为口耳相传,且为了其他某些目的,多有夸大不实之处,包括盘古、女娲、伏羲已演变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极难考证。文字出现后,好了很多,我们现在学到的,多是考证古人的记载整理而来,但毕竟年代久远,也难免谬误,对此你们要有所觉悟。
华夏一词起源不明,有先生说华者,美服也,夏者,大也。说我们有华服之美,有礼仪之大,因此谓之华夏,且认为我们是文明的,以区别于野蛮的四夷。还有先生说华者,花也,指西岳华山,华山为华夏之根,可能最早的文明部落产生在华山周边。夏者,下也,指黄河下游,黄河是咱们的母亲河,最早的很多部落都在黄河下游两岸。
华山周边的部落称之为诸华,黄河下游的部落称之为诸夏,合起来就是华夏。但合起来可不容易,那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对此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是黄帝和炎帝,因此我们仍把黄帝、炎帝作为华夏文明的初祖。
轩辕黄帝播百谷、制衣冠、建舟车、作音律,联合炎帝部落征服东夷和九黎族而一统华夏,成为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
可能是神农氏的炎帝尝百草而兴医药,善用火而制器具,在阪泉之战败于黄帝后,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联合战胜蚩尤之九黎族,从而逐步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
因此国人如今依然自称‘炎黄子孙’,当然还有被炎黄二帝联合打败的九黎族的首领蚩尤。他兴农耕、善冶金、制五兵、兴文字,在涿鹿之战败于炎黄二帝。九黎族一部分融入华夏,一部分迁往南方,他也为华夏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
此三人,或者说三部族,在华夏统一之前,彼此竞争,争战不休,为了强大起来他们都各自图强。除了常规的战争以外,他们利用各自的优势在秘地组建了自己的秘密组织,作为战争的辅助。三个秘密组织通过各种形式,辅助各自的部族征战竞争。”
刘继祖听到这里一愣,田先生前面讲的和自己前世学到的知识相比,要系统新颖,但还是有契合点的,并不难理解。但后面说的这些和自己记忆中的历史完全搭不上边,不免一惊,连忙坐正身体竖起耳朵认真听下去。
“黄帝在现在的秦岭华山某地建了轩辕洞,炎帝在现在的大巴山神农架某地建了神农谷,蚩尤则先是在东部沿海某地建了九黎寨,后来在他战败后向南迁往东海某地改名九黎岛。
这些组织成立之初涉猎广泛,职责包括推演对战技巧与兵法,研制先进武器装备,开发医术等先进技术,搜集各类知识,刺探对方情报,护卫己方首领,执行特殊任务等等。
但等到华夏一统之后,三家组织存在的意义消失了。但三家组织由于各自部族的全力支持,已经异常强大,他们不愿意就此解散。因此后来由于各自不同的原因,三个组织都脱离了原来的部族,成为了独立的隐秘组织。
三家组织的任务和宗旨因此也必须进行调整,但在独立初期由于他们三家各自的立场和常年的征战积累下来大量仇怨,他们彼此间依然是明争暗斗,只是争斗方式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一时期,源于战场的拼杀技经过漫长、系统地完善,开始向各类武技转型。
经过一段时间的激烈争斗,他们意识到必须改变并统一竞争方式,否则三方都可能会元气大伤甚至消亡。为此,他们在东岳泰山太平顶,进行了第一次会盟,是为‘太平之盟’。他们彼此约定通过各自扶植新的部族参与天下纷争的方式来较量,看谁扶植的部族最强大,最终成为新的首领,这样又经过了漫长的岁月。
先是获得轩辕洞支持的夏部落崛起,夏获得了水利和筑城技术,逐步强大起来。他们的首领禹也因为治水有功,声望日隆,后来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却改变了实行多年的部落联盟首领产生方式,改为了世袭制。他将首领的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
夏利用水利与筑城技术,营水利,兴农业,修宫殿,建城市,部落联盟也慢慢变为了城市国家,国祚绵延近五百年。夏传至桀,气数将尽,得到九黎岛支持的商族抓住了机会,强大起来。他们获得了商贸和青铜冶炼的技术,首领汤在伊尹等人的辅佐下打败了夏桀,建立了商朝。
商人善冶金,通贸易,重工商,文明延续发展,国祚绵延四百余年。商传到纣王时,气数也尽了,获得了神农谷支持的周族趁势而起,他们获得了更先进的农业技术,周族首领武王继承文王的遗志,在周公、召公和太公的辅佐下,打败了商纣,建立了周朝。
周人善农耕,施仁政,立宗法,行封建,分井田,制礼作乐,国祚绵延近八百年。周灭商后,进行了分封。其中周国最强大,国君为天下共主,称为天子,领有四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天子的兄弟、嫡长子以外的儿子、功臣、姻亲、同盟国、附庸国以及战败的商族后裔等被封为诸侯。周天子将周国以外的土地分封给他们,如周公封鲁国、召公封燕国、太公封齐国、商族后裔封宋国等。
因此诸侯有国,称为国君,分为五等,是为公、侯、伯、子、男。国与国之间有封土,两边种树,称为封土建国。诸侯对天子有一定的义务,要协助天子平天下。诸侯同样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他的兄弟、臣属和其他儿子则封为大夫。
大夫也有封地,大夫的封地称采邑,是为立家,家主称为家君。他们要协助诸侯治国,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大夫的兄弟和其他儿子则成为士,士不再分封,他们作为家臣协助大夫齐家。
因此士无恒田,只能靠本领吃饭,所以士必须修身。士在周虽是最低一级的贵族,但也能获得较好的教育,其中有博学的文士,勇敢的战士,武技高强的武士,足智多谋的谋士,也有医卜星象的方士等等。
周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西周是天子的时代,所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一时期,各诸侯国独自发展,三个秘密组织也各自培植发展自己的势力,天下相对太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周国慢慢衰落了,诸侯国慢慢强大起来。等到了西周末年幽王时期,因为王位继承等问题,姜姓后族联合犬戎攻破了国都镐京。
幽王被杀,西周结束。幽王的儿子在后族的扶助下即位,是为周平王。平王迁都洛邑,即现在的洛阳,那里在镐京以东,自古就被认为是天下之中,甚至称为‘中国’。洛邑东边的嵩山也被立为中岳,自此五岳格局形成,基本标定了华夏文明的大致范围,当然现在这个疆界早已大大扩展。
自此东周开始,东周初期,周国统辖国土减少,戎狄不断侵犯,王室更加衰微,诸侯国却强大起来,慢慢成为了时代的主角。宗法制、井田制、封建制遭到破坏,是为‘礼坏乐崩’,这一时期因为孔子编著的《春秋》而得名春秋。
乱世也自此开始,天下纷争不断。这三个秘密组织也开始活跃起来,他们虽然彼此争斗不休,但却都认为自己是华夏正宗。面对外族入侵,华夏文明危在旦夕的新形势,三个组织在嵩山三皇寨举行了第二次会盟,调整了较量方式,是为‘攘外之盟’。他们约定,通过各自扶助诸侯来维系华夏文明,一方面抵抗戎狄,一方面看谁能称霸中原。
这次先是九黎岛支持的齐桓公胜出,他在管仲和鲍叔牙等人的辅助下,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第一个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抵抗戎狄,维护了华夏文明,第一个确立了霸主地位。
然后是轩辕洞支持的晋文公,他在先轸和赵衰等人的辅佐下,选任贤能,改革强军,外合秦齐,安宋制郑,勤王败楚,成为春秋第二位霸主。
第三个被普遍认可的霸主是神农谷支持的楚庄王,他在伍举与公叔敖等人辅佐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励精图治,问鼎中原,成为第三位霸主。
期间和之后还有想图霸中原的宋襄公、偏霸西方的秦穆公以及曾大败楚国的吴王阖闾和灭亡吴国的越王勾践,他们也加入了争霸的过程,只是他们的影响不及前面三位霸主,所以最后两霸的说法有争议。
这四位诸侯身边也有目夷、百里奚、由余、孟明视、伍子胥、孙武、范蠡和文种等众多人才辅佐,只是这些人的出身已不再单纯。他们中有些仍然是三个组织培养或派出的,也有一些是多年以前派出人员的后代或弟子。有些甚至已历经多代,早已脱离了这三个组织,成为了各诸侯国世袭的大夫。当然,还有很多和三家组织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因此争霸战也逐渐变得混乱,并渐渐脱离了三个组织的控制与预期。
等到了春秋后期,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天下更加混乱,各国斗争的手段也更加残酷,三家组织面临的形势也发生巨变。以前只有半数左右人才不是他们培养的,现在活跃在各国政坛的人却多数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且不受他们控制。
这些人的先祖,很多是这三个组织直接培养或有间接关系的,他们凭借各自的功绩成为了各国的大夫,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和人才,慢慢强大起来。发展到后来,一些大夫甚至取代了原来的诸侯,成为新的国君,也登上了历史舞台。
比较有影响的是齐国大夫田氏取代了姜齐,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了晋国,自此战国便开始了。这段时期取名自西汉刘向编著的《战国策》。战国时期的争战不同于春秋,极为残酷,杀人盈野,血流成河,尸骨如山,道德沦丧。
这时的诸侯、大夫对这三家组织的态度也开始转变。一方面他们依然想继续拉拢利用组织的力量打击对手,另一方面他们也开始忌惮组织的实力,更担心他们去扶助别的诸侯国,因此各诸侯国都对他们提出了要求。
当时主要有七个诸侯国,即齐、楚、燕、韩、赵、魏、秦,是为‘战国七雄’。他们的要求无非是想本国得到更多的人才,并禁止他们向其他国家提供支持。但这种要求是三家组织无法答应,也无法做到的。因为他们为了增大竞争胜出的概率,都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在多个诸侯国都下了注,安排了人。
更何况组织自独立以来,也从未归附于任何诸侯国或组织。因此战国初期,三家组织就相继被禁,被打击,甚至被围剿。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削弱,只是因为组织严密,行事隐秘,地处偏僻且实力雄厚,才暂时幸免于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