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端午汛”后,大量衣食无着的百姓沦为流民,修复河堤需要人工。
紫琅各地以工代赈招募失地壮劳力,官府还要开仓放粮,眼看国库储粮一天天少了下去。
紫琅都城南大街,车水马龙,人来人往。
在其之后,隐着一条闹中取静的宽阔街巷,原本是紫琅书院所在。
书院开办之初,这里尚未如此繁华,这些年,随着紫琅国日益富裕,都城不断扩展,南大街慢慢成为热闹之地。
山长嫌红尘喧嚣不利于弟子们求学,便将书院迁到都城外的山麓去了。
空了许久的紫琅书院,近些日子忽然有人进进出出。
书院对面的茶铺老板在此地多年,茶客们都是消息灵通,坊间传闻凑在一起,往往也能接近真相。
“这里要改成绣坊了,最近紫琅各州县都在筹建官办织坊和绣坊呢!”老板边摆茶点边解释。
“还不是今年大汛闹得,没有粮食只好拿丝绣去换了,燕云朝没有翻脸就不错了!”一位茶客叹了口气。
另一位茶客附和着,“是啊,虽然咱们紫琅国土地偏少,可靠丝绸贸易也能物阜民丰,燕云朝就是贸易最频繁的北地大国,得罪不得啊!”
如果睿宁王当初顺利与玉华公主成婚,这个问题应该不难解决,可时间过去一个多月,只在月明湖找到她的绣金礼服,公主却就此销声匿迹……
虽然两国关系很是尴尬,但眼下的困境也只好硬着头皮向燕云朝求助。
派去的使臣已经回信,燕云帝没有拒绝紫琅的求助,但提出交换粮食的丝绸刺绣数量,远远超过紫琅国眼下的能力。
此时的紫琅书院门口,停着一辆豆绿锦缎马车,工部郎中张召下了马车,便在车旁垂手静候。
紧接着,又从车上下来一位长身玉立的男子,他下车并没有立即入内,而是驻足抬头看向门楣那块蒙着红绸的匾额。
透过红绸,依稀可以看到“紫琅绣坊”四个大字。
这男子一袭雪缎飞鸟描花长袍,腰佩玉带,乌发用银冠束起,真是气韵如玉,风华卓绝。
只是他一双漆黑深沉的眼眸,丝毫看不出什么情绪。
紫琅书院占地甚广,门前街巷宽阔,总共五进的院落。
步入大门,迎面先是一座影壁,张召恭敬地在前方导路,一行人绕过影壁,刚到垂花门外,一个女子清脆的声音在院中响起,果断干练的语气仿佛阵前指挥的将军。
男子脚步停顿一下,面上闪过一丝笑容,倒是让旁边的张召微微一愣。
正堂前,一位衣着淡雅但不失华贵的女子正在忙碌,一边与主事人商量着什么,一边盯着院中往来之人搬运东西。
侍卫正想通报,男子抬手止住他,沿着抄手游廊走了过去。
“李主管果然勤谨!现在就来绣坊操持了。”
李莹转头看见来人,忙把手中的册簿递给主事,上前一步便要下拜。
男子虚扶了她一下,低声道:“以后在这里我只是林大人,不要行大礼。”
“……见过林大人!”
李莹果然是个机敏聪颖的女子,马上改口,又笑道:“林大人也很勤谨啊,不也是今日便来了!”
男子嘴角一勾,对张召道:“张大人,烦劳你再去四下看看,有什么欠缺的,尽快给李主管补齐。”
说毕,转身进入正堂,李莹也随着进来,侍卫将门关上,守在外面。
李莹见无人,笑意盈盈地问林大人,“二哥想喝什么茶?我从家中可是带了不少好茶的。”
七月流火,早晚天气有些凉了,午后还是酷热难耐。
林大人展开折扇摇了两下,还是淡淡的,“随意!”
李莹笑着摇摇头,“每次你都这么说,那我就随意了。”
一双白皙的纤纤细手将茶具一一展开,也不叫丫鬟进来扇风炉,她全部亲自动手。
林大人靠在椅背上,好似有些疲惫,又好似在思考什么,李莹也不打扰他,静静做着煎茶的各道手续。
终于,他开口了,语气中略带责备,“你这个尚书千金,为什么非要来趟这个浑水,还让你母亲去荐你,这趟差事做砸了可不好交代的。”
“为了经常能见到你啊!”李莹笑嘻嘻地道。
林大人:“……”
茶已煎好,李莹动作优雅地将茶汤盛入白瓷茶盏,还有几碟精致的点心。
她一起用托盘送至案前,先为林大人奉上一盏,又在自己面前放了一盏。
“二哥这个时辰过来,应该没有用午膳,这点心是我家厨子今早现做的,知道二哥不喜欢吃甜食,这些都是清淡咸口的。”
林大人拿起茶盏,嗅嗅茶香,含笑点头,随后啜了一口。
李莹却不着急品茶,只是在手中把玩茶盏,半晌道:“二哥,虽然我不知道你为何在战功显赫的之时离开军中,来做这些辛苦繁琐的事,但你知道我有多羡慕你吗?”
林大人略带困惑地看了李莹一眼,静静待她继续。
李莹接着道:“我但凡是个男儿身,必定要像二哥这样闯一片天地,可惜……作为女子,虽然从小也能同你们一样读书阅史,骑马嬉戏。但成年后,你们武可以仗剑跃马;文可以纵横捭阖,而我却只能在闺中拈一支绣花针,没想到现在凭这枚小小的绣针,也能解紫琅国困境,我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林大人眉梢微动,微叹口气,点点头,将手中的茶一饮而尽。
他站起身道:“莹妹的话我记下了,待绣坊开张之日,我自会来的,你留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