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畏知在一旁听朝中诸臣议论纷纷,自知孙可望断然不会答应只封公爵,当即向着永历帝叩首请命道:“皇上,彼等早已僭越为王,今日一旦降号为公侯,必当拒之!此议乃纯臣之节,而非群盗之所望也!如今皇上之疆土早非祖宗当年之疆土,再守着祖宗之法又有何用?孙可望兵强马壮,倘因其来而明示恩典,彼必将感激涕零!皇上何故不舍虚名招徕,反倒自树强敌乎?正所谓法有因革,势有变通,臣之言,皆为我大明江山社稷考虑,绝非为孙可望一人!还请皇上明鉴!”
永历帝听罢,心乱如麻,只觉一阵头晕目眩,于是不置可否地摆了摆手,示意退朝,待至明日再议。
杨畏知只得怏怏退下,返回驿馆歇息。
翰林院庶吉士钱秉镫认为杨畏知之言有理,但有些话在朝堂上不便言明,遂等到散朝后回到府中,立刻提笔上疏永历帝,建议朝廷一面封孙可望为郡王,命其镇守云南,一面封定国与文秀为公爵,另派人偷偷潜往昆明散布谣言,说这一切都是孙可望的意思。随后再颁下敕书,许诺刘、李二人,一旦出滇作战有功,即锡王号。如此一来,二雄必将踊跃奉命,不再听从孙可望的调遣。
然而钱秉镫的这封奏疏递上之后却是石沉大海,再没有回音。
眼见朝中这场封王与否的争论愈演愈烈,永历帝依旧迟迟不肯表态。为尽快完成使命,杨畏知不得不携带厚礼前往朝中诸臣府上拜谒。
随同杨畏知前来肇庆的户部尚书龚彝乃是孙可望心腹,见杨畏知日日进出朝臣府邸,结交百官,以为封王的僵局皆是杨畏知从中作梗所致,心中竟隐隐生出了一丝恨意。
一晃数月过去,面对清军大兵压境的危局,朝中衮衮诸公莫衷一是,始终拿不出一个统一的应对之策,杨畏知见再这么拖下去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只好做出让步,表示愿意接受朝廷所封的景国公一爵,以便尽快回滇复命。
永历帝被朝臣喋喋不休地争论折腾了数月,早已心力交瘁,听说杨畏知要走,自是求之不得,当即命人写下册封景国公的敕文,召杨畏知入宫,加其为兵部尚书,龚彝为兵部侍郎,又令大理寺卿赵昱为使,一起衔命入滇。
杨畏知带着满心失望离开了肇庆,途经广西梧州时,听闻内阁大学士兼督师堵胤锡正在此地,杨畏知心中大喜,立刻决定再赌上一把,连夜赶往堵胤锡府上求见。
堵胤锡为人正直,且颇有政治远见,当初李自成死后,他就曾单刀赴会,凭一己之力促成了明朝与大顺军余部的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