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四年三月(933年),麦哲伦的大海船从杭州湾出发,名义上是去倭国做生意,实则则是准备从倭国一直向东,看看大地到底是不是圆的。
四月初,麦哲伦的大海船到达倭国,卖掉了一些货物后,麦哲伦又用赚的钱补给了很多粮食蔬菜。
四月初七,大海船离开倭国,向东继续航行。
途中,麦哲伦的海船遇到了一些小岛,但却并没有见到大陆。
几个月后,当船上所有人都有些坚持不住的时候,麦哲伦驾驶者大海船终于见到了一片广袤无垠的大陆,后来,他给这片大陆命名为北美大陆。
在北美大陆上,麦哲伦以及船员发现了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土著。
麦哲伦发现,这些土著的样子有些像草原上的胡人,所以他就称呼这些人为东胡人。
通过和东胡人接触,麦哲伦一行人获得了很多东西。
比如很多船员,用一个瓷碗,就能和东胡人换取好几斤金子。
最后麦哲伦他们更是发现,在美洲大陆上的一些河流中,到处都是金莎。
为此,大海船还在这边停留了两个月,专门在河里淘金。
之后,麦哲伦的海船继续沿着海岸线南下。
船队都走过了炎热的赤道,但是大陆还是连绵不绝,所以麦哲伦给赤道以南的大陆取名为南美大陆。
在南美大陆上,麦哲伦还发现了好几种农作物,比如有一种长得晶莹剔透的农作物,麦哲伦称呼为玉米。
这是东胡人种植的一种作物,每亩能够产粮千斤以上。
还有一种叫做土豆的农作物,长在地下,每一株都能结出十几个果实,每一个果实都有拳头那么大。
这种作物,每亩的产量也可达千斤以上。
还有一种红薯,和土豆一样也是生长在地下,这是一种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吃的作物,吃起来是甜的。它的量量比土豆都还要高。
张青峰写的《麦哲伦航海日记》,主要以故事和日记的形式穿插写就,里面穿插了各种光怪陆离的新奇东西,绝对能够吸引人的眼球。
张青峰还在里面加个很多航海时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困难的办法。
只要看过这本书的,都会知道航海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张青峰也是故意把玉米土豆红薯的产量夸大了一些,如果是没有长期培育,是无法达到太高产量的。
麦哲伦海船在南美大陆又停留了几个月,收集了很多农作物的种子,差不多有好几十种。
最后,海船绕过南美大陆,沿着南美大陆的东海岸一路北上,最后到达了一个大陆的九十度转角处。
如果继续沿着大陆航行,航行的方向就变成往西,这很显然是不符合麦哲伦的航行目的的。
所以,最后经过决定,麦哲伦决定到达赤道附近后,继续朝东航行。
几个月后,大海船再次发现了一片大陆。
海船沿着大陆北上,很快就发现了文明的轨迹。
然而,因为一次海上的大风暴,大海船遭到了无法修复的重创沉没了。
麦哲伦手下的几十个船员,最后更是只活下来几个人,而麦哲伦,也在这次灾难中不幸遇难。
最后,麦哲伦手下的几个船员流落到了一个叫做罗马帝国的国家,这个国家,大多数都是皮肤白皙,蓝色瞳孔,头发五颜六色的人。
在这个国家,几个船员被人抓住沦为了奴隶,其中几个人没有活几年就死了。
只有一个叫做徐弘祖的船员遇到了一个好心商人,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却大发善心放了他离去,并且还把他送到了阿拉伯帝国。
在阿拉伯帝国,徐弘祖终于看到了祖国的消息,因为他在这里发现了丝绸,茶叶等商品。
之后的徐弘祖,在阿拉伯帝国跟随一个前往东方贸易的商船到达了天竺。
然后又搭乘天竺的商船,来到了南洋。
然而,在南洋,因为一场疾病,徐弘祖一病不起,最后更是死在了南洋。
徐弘祖死后,他的航海日记也不知所踪。
直到几百年后,一个大宋商人在吕宋岛上的一个土著贵族家里看到了这本书。
虽然这个商人不识字,但他还是把这本书买下带回到大宋。
因为商人不识字,他就把这本书送给了一个开书铺朋友。
然而,他的这个朋友并没有看这本书的内容,只是把它放在书架上吃灰。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一个叫作杨三郎的人买下了这本书,最后才有了《麦哲伦航海日记》这本书的出现。
张青峰写这本小说,把真实历史上的麦哲伦航海日记的很多内容都借鉴到了里面。
除此之外,他还加入了很多美洲大陆和欧洲大陆在这个时代的一些见闻常识。
只要有人看这本书,就会感觉到,这本书写的太真实了,就像是真的一样。
整本《麦哲伦航海日记》差不多有五十万字,张青峰准备在报纸上花几个月时间来连载这本小说。
张青峰的报纸,他取名为《大宋日报》,整张报纸用一张半米长,三十厘米宽的纸分成两面印刷。
每一张报纸,正反面加起来差不多能够印刷一万字左右。
而连载的小说,就要占据三千多字。
除了小说连载,最主要的就是新闻,名人诗词,逸闻趣事,采访名人等等内容。
有些内容,张青峰还做到了开局一张图内容全靠编的境界
没办法,这个年头,新闻素材收集的难度非常大,为了让报纸美特都有内容可以报道,张青峰必须要开辟其他的专栏。
为了收集一些新闻,张青峰更是指使陆子聿向陆游打听一些朝廷官员才知道的情报。
最后张青峰会审核,他认为可以报道的,不会惹上麻烦的事情,就会报道出来给百姓知道。
“卖报卖报,金国皇妃李师儿与胥持国不能说的秘密……”
“卖报卖报,原来大地是圆的,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大球上……”
这天,临安城的各个大街上,都有很多孩子揣着一个布包,手中那着一些纸吆喝着。
不用说,这些孩子,都是张青峰花钱请的报童,这些报童,都是张青峰找的戏剧团成员的一些孩子,以及他们亲戚朋友的孩子。
每卖出一张报纸,他们就能获得一文钱的报酬,因为是熟人,所以张青峰也不怕他们拿着报纸跑了。
“小孩,你这是卖的什么?”
听到报童的吆喝,有人忍不住好奇的问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