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时辰刚过初更,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皎洁的月光下,高良姜骑了一匹良驹,正慢悠悠地往柳条巷走。他现在是宰衡的座上宾,平素出入楚王府如履平地。而每每想到那个上元节在西市尾随杜吴的场景,高良姜就有些唏嘘。自己如今已经不是当初的穷小子了,可是他仍然住在柳条巷。宰衡生性多疑,夫子可谓是他的顶级谋士了,然而长史府仍旧被监视得死死的,仅自己知道的就有十几人,更遑论不知道的了。因此高良姜在获得宰衡赏识后明智地选择了继续住在柳条巷,并且没有将个中原委告诉母亲。
刚过了两条街,高良姜看见太一祠前蜷缩着一个乞丐,脏兮兮的看不清模样,不由得心生恻隐,打马向前凑了凑。
那人见一匹高头大马直直地奔了过来,慌忙往旁边一躲。高良姜微抬马鞭,问道:“你是何人?无家可归吗?不知道现在是宵禁时间吗?”
那人单手稽礼:“贫僧乃是化外之人,今日傍晚才到长安,本来想找个方外之地借宿,没想到这太一祠夜间大门紧闭,贫僧只好在门前凑合一下,如若冲撞了施主,请见谅。阿弥陀佛。”说罢诵了一个奇怪的号。
高良姜猛地想起夫子曾经说过西方有国名天竺,产一种宗教,叫佛教,他们的教徒就喜欢诵读阿弥陀佛,于是跳下马来,问道:“你可是比丘?”
那和尚没想到还能有人知道佛教,心下大喜:“贫僧正是比丘,敢问施主如何得知佛教的?”
高良姜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一个真正的僧人,此刻困扰他好长时间的那个词再次涌上心头:“那你可知着相了是什么意思?”
那和尚没想到会在长安能听到这么高深的佛教用语,诵了一声佛号,说道:“施主从何得知着相这个词语的?”
高母吃了一块月饼后便去休息了。高良姜服侍好母亲后,拎了一坛柏叶酒来到前厅,就着从夫子那里拿回来的饭菜,招呼那和尚一起坐下。
“还未请教先生尊号?”
“贫僧法号广白。”
高良姜打量着眼前的广白和尚。此时的广白刚刚洗了一把脸,乱糟糟的头发也沾水梳理了一下,根根直立,犹如刺猬一般。许久没有打理的胡须胡乱地横生竖长着,眼睛却是炯炯有神,似能看透人心一般。广白身材中等,体型偏瘦,看起来有点营养不良。
广白见高良姜打量自己,他也开始打量起对方。只见高良姜眼眶深邃,高鼻梁,尖下巴,两道剑眉英气勃发,一看就不是等闲之辈。不由得赞叹一声:“施主生的好相貌!”
高良姜拱拱手,给广白斟好了酒,开口问道:“何为着相,还请先生教我。”
广白没有回答,再次问道:“着相乃是出自我佛家经典《金刚经》,请问施主是从何得知着相这个词语的?”
高良姜回道:“实不相瞒,是在下的夫子一次醉酒的时候偶然说出,我当时觉得奇怪,想问个究竟,可是夫子却大醉过去。第二日我去问他时,他却说是番邦微言,不必穷根究底。”
广白微微蹙眉:“尊师所言不虚,佛教本就发于天竺,比起大汉确为番邦,只是尊师口气大了一些。《金刚经》有言: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又言: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尊师所说的着相就是当真。一切相都是缘起不实在的,想着也着不上,如水中月不可捞摸。”
饶是高良姜聪明如斯,想了半天也是没想明白。其实这也怨不得他,佛教此时刚刚东传,很多教义本就不太适应大汉的语言,还有很多经典没翻译过来,要不然怎么会有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还不是因为直到唐朝时翻译过来的经书里仍然有很多是错误甚至自相矛盾的。而杜吴虽不是佛教徒,却在国学方面颇有涉猎,佛经自然也是看了个遍,些许佛教用语还是轻松脱口的。
见高良姜迷糊着,广白意识到自己可能会有一场机缘,便稽首道:“还请高施主发善缘,能在合适的时机引贫僧拜见一下尊师,不知方便否?”
高良姜脑子快速转了几下,说道:“夫子在朝廷任职,平时忙于公事,闲暇时间较少,先生可在寒舍先行住下,待明日在下通禀之后,再来回复,可好?”
“如此便有劳施主了。”广白站起来诵了个佛号。
高良姜似笑非笑道:“我观先生非常人也,先生可有何过人之处?在下现在楚王府做事,若先生有些手段,在下愿意引荐先生见当今的宰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衡,他老人家若是愿意见你,先生想要传教可就轻松多了。”
“谢施主馈赠,贫僧想等见过尊师之后再行决定可好?”
“一切听先生的。”
中秋后的第三天下午,楚王府的谒者手持圣旨匆匆离开,半个时辰后,杜吴跪在自家院子里领到了率民伕运粮西海前线的任务。唯一的好消息是,王莽听从了匡咸的建议,命陈勋做杜吴的护卫队正,率五十人跟随杜吴出征,并且严令一定要保护好杜吴的安全。
长史府立刻忙碌了起来,选家将,保养盔甲,给马匹准备精饲料。琵琶流着泪给杜吴准备各种耐放的干粮。两年的平静时间,让她无比满足。可是越满足就越害怕杜吴会离开。如今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她再也控制不住,将自己锁在房间里,不知道在忙些什么。
杜吴也不知道怎么去安慰琵琶,离出征的时间还有两天,他突然发现自己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之前一直想要组建却并没有成型的情报队伍需要在走之前安排好合适的人手去管理,家里只有琵琶,一个妾无法撑起长史府,需要有人在背后照应着,而这个人绝不可能是王莽。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弟子高良姜。杜吴越发觉得上次的朝代歌被动了手脚的事情是高良姜做的,虽然事后他并没有表露出来。因此自己走后一定要防止高良姜从琵琶口中窃取一些机密信息,尤其是关于自己的。想到这里,杜吴不由得一阵庆幸,幸亏当初谨慎,没有将自己的来历告诉琵琶,否则以那个丫头的个性,很容易被骗的。
正胡思乱想着,门外响起了敲门声,高良姜来了。
杜吴看着眼前笑吟吟的高良姜,心中一阵叹息。前日筵席上林兰和匡咸的话再次回响在他的脑海。如今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啊,现在的高良姜已经成为楚王府的座上宾,甚至隐隐有了进入朝堂之势。
“夫子,弟子此次前来,是有一事向夫子禀报。前日月圆之夜,弟子离府归家途中,在太一祠救了一位天竺比丘,那人身心俱疲,已在我家歇了三日。他想面见夫子,探讨佛教精义,不知夫子现下可有闲暇见他?”
杜吴很是吃惊,他没想到真的能在大汉遇到最初的佛教传播者。当下也是起了兴趣,问道:“人在何处?”
高良姜指指门外:“现在大门外,弟子特意让他等候。”
“且容我更衣,你将他引至前厅待客。”杜吴说完便进了后宅。高良姜看着他的身影,若有所思地应了一声。
广白其实挺郁闷的。滞留在高良姜家三日,却被两次请到楚王府,一开始他还将王莽认成了杜吴,张嘴便来了一句:“阿弥陀佛,弟子广白,以我相,参见菩萨。”
这没头没尾的一句话,让刚要起身迎接广白的王莽住了脚步,疑惑地看着高良姜。见高良姜也一脸懵逼地看着自己,王莽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了高人。
广白见对方无应答,还以为对方高深莫测,在考校他的佛法,于是再次开口道:“阿弥陀佛,弟子广白,以人相,参见菩萨。”
王莽更懵了,他根本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况且自己也不是什么劳什子菩萨,好在他久历宦海,早就达到了唾面自干的地步,笑吟吟地迎上来:“听门客说先生大才,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请坐,请坐。”说着殷勤地拉起广白干枯的手,亲自引到东席,分宾主坐下。
此时高良姜赶忙介绍,广白才知道自己见到的不是杜吴,而是宰衡王莽,心下略有不快,眼中一抹阴霾之色一扫而过,却被王莽尽收眼底。
几个月了,虽说现在王莽权势滔天,也有不少亲信在他授意之下鼓吹即真,但是仍有不少反对声音。连日来,王莽找人做的几个图谶接连被人识破,连高良姜也有些束手无策,因此近日一直在找寻新的图谶之法。前日听高良姜说救了一位异教徒,心痒难捱,当即安排见面。如今见这人虽面容清瘦,却满嘴天言,虽不曾言之乎者也,却仍让人听得云里雾里,这不就是伪造图谶祭表上天的最佳人选吗?不由得喜出望外,忙令下人准备筵席款待。
广白知道自己认错了人,再加上对方对佛经一窍不通,不由得有些泄气。只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更何况这座矮檐的主人乃是当今大汉的最高统治者。
打定了主意,王莽对广白更是殷勤备至,亲口允诺,若广白想在大汉传经,他可以令人为广白修建庙宇,弘大佛法,只是有一条,要为己所用。说这话的时候,王莽举着酒杯,笑吟吟地看着他。
其实广白乃是大汉子民,俗家姓椒,乃河北名士椒钦后人。武帝时,椒钦位列九卿,还让自己的儿子娶了李广利的二女儿,与贰师将军李广利结成了亲家。后来李广利因其妹妹李夫人得宠,又远征大宛,被封海西侯,椒家一时风光无两,子孙遍布河北各地。
征和三年,李广利出征匈奴前与自己的亲家也就是丞相刘屈氂密谋推立李夫人之子刘髆为太子,后事发,刘屈氂被腰斩,李广利投降匈奴,李家被灭族。覆巢之下无完卵,椒家也被波及,家主椒钦被杀。经历此劫,族人也纷纷更名改姓,四散逃亡。当时广白的曾祖刚满一岁,被两个家将趁着武帝征发西域之时偷偷带入凉州定居,靠着一点财产度日。到了广白这一代,家中早已无隔夜之米,广白外出流浪饿晕,被一位天竺僧人所救,从此开始了研习佛法的生活,那年广白十二岁。三年后天竺僧人病逝,临死前嘱托广白一定要将经文传至大汉的国都长安。广白不敢违拗,便一路东行,不料途中落水,为猎户所救,做了几年上门女婿,还生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只可惜孩子八岁时被猛虎袭击身亡,妻子接受不了打击,追随爱子而去。广白一夜间沧桑了十岁。安葬完家人,广白已是孤家寡人,偶一日收拾屋子时看到已落满灰尘的经文,不由得想起当初师父的嘱托,便舍了家宅,一路上托钵行乞,到了长安,已是黄昏,这才有了路遇高良姜那一幕。
好在王莽虽然急切,但是礼下于人的态度还是有的,便让广白暂居高良姜家,日后再做区处。广白捱不住,再三要求见杜吴,高良姜得到王莽首肯之后,才带广白来了长史府。
时值午后,天气已然有些微凉。广白跟在高良姜身后进了长史府。他原以为长史府应该很大的,没想到也只有两进院子,区区十来个人而已。便这十来个人,还有五六人身着甲胄正在收拾兵器,看样子是要远行。
进得前厅,只见一人,一袭青衫,头戴冠帻,内穿赭色中衣,极为朴素。双目炯炯,面如冠玉,举手投足间有一股风流之姿却无浪荡之色。面露忧郁,神情泯然,又有超然神态,观之不似大汉人物的气度。广白看得呆住了,竟然忘记了行礼。
杜吴也在打量着这个僧人。只见他身穿普通麻衣,左手托着钵盂,右手并无禅杖。形容枯槁却精神矍铄,面有哀色却掩饰极深,步伐矫健,身躯瘦弱,想必吃了不少苦头,便趋步向前,稽首道:“在下不知大师光临,有失迎迓,请见谅。”
广白愣了一下,这是第一次听到有人称呼自己为大师,心中一暖,鼻头一酸,差点滚下泪来:总算遇见识货的了。
于是单手行礼诵了个佛号:“阿弥陀佛,小僧广白,见过长史大人。”
高良姜的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夫子绝对懂得这劳什子佛教,看那广白激动的样子,就知道是遇到知音了。果然听得夫子说道:
“经书有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在下以本我相见,大师何故以官职相称?”
广白一喜:“非人,非己。官职是你,名字也是你。小僧心中无官,区区称呼,让长史大人着相了。”
杜吴笑道:“非也,非也。世尊曾言:凡所有相,皆为虚妄。既为虚妄,何言着相?因此着相的并非在下,而是大师啊!”
广白反复思索了起来,良久,他居然跪了下来:“相由心生,相由心生啊,小僧许久无法堪破魔关,今听得上师一言,茅塞顿开,解我多年困惑。恳请上师收弟子为徒,弟子发愿,服侍上师左右。”
杜吴赶忙上前扶起广白,心下也是一阵感慨。此时的大汉佛教刚刚传入,既没有白马驮经,又没有玄奘西行,自己用后世研习了千年的智慧来降维打击他,并非自己有慧根悟出来的,说起来真是惭愧得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