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十八般武器(下)
钩:钩,一般指形状弯曲,用于探取、悬挂器物的用品。也是中国武术器械之一,由戈演变而来。武术中所用的钩有单、双钩之分。技法有钩、缕、掏、带、托、压、挑、刨、挂、架等。演练时起伏吞吐如浪式。钩有单钩、双钩、鹿角钩以及挠钩等,是一种多刃的兵器。
叉:叉是中国武术长器械的一种,顶端有二股叉的为“牛角叉”,早在远古时代就有捕鱼的“飞叉”。在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原始“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收回。叉的击法有拦、横、扦、捂、挑、掏、贯、拍等。
鞭:为一种由金属制的棒型打击武器,有像刀剑一样的握柄,打击部有节状且最前端有尖。在中国被归类为十八般兵器中的一种冷兵器。中国的“鞭”分为两种,其一为策,用以驱马,驾车,其二为鞭,用以行刑,或当作武器使用。作为武器用的鞭有棱有节,与之相似的锏则无棱无节。
锏:多双锏合用,属于短兵器,利于马战。锏的分量重,非力大之人不能运用自如,杀伤力十分可观,即使隔着盔甲也能将人活活砸死。技法上,与刀法剑法接近。出于晋唐之间,以铜或铁制成,形似硬鞭,但锏身无节,锏端无尖。
锤:有长柄单锤、短柄双锤及练子锤等。锤形似瓜,又称为称“立瓜”,古代持锤者称为“金瓜武士”;短柄双锤,非常沉重,舞练需要较大的力量。在战斗中,用锤硬砸、硬架、很有威力;用法有涮、曳、挂、砸、擂、冲、云、盖等。历史上许褚、王双等都是使用锤的高手。
抓:亦称“挝“。由抓头和抓杆组成属长器械,若抓头和绳连结属软器械。长械有“金龙抓”,抓头形状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挠,木杆长200cm,抓头套接于木杆上。软器械爪头前有三指,后一指,指上有节,能屈伸,爪背有环,用约650cm长的绳系于爪环。
镋:属于武术长重器械。形似叉,中有利刃似枪尖,称“正峰”或“中叉锋”,长一尺半;两侧分出两股,弯曲向上成月牙形。下接镋柄,柄长六至七尺。
棍:属长兵器。长度约为1.3-2.6米(齐眉棍、七尺棍、九尺棍),也有的长达4米(丈二棍)。棍为无刃的兵器,素有“百兵之首”之称。棍的历史悠久,是原始社会主要生产工具之一,也是最早用于战争中的武器之一。棍是近战搏斗兵器,它的攻击范围大于刀、枪,自古有“棍扫一大片”的说法。
槊:又可写作矟,是重型的骑兵武器,是长矛的重型精品版。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第十六款:棒,身有四角、五角、六角等类型,这是因为锻棒并非正式的捕具,而是给平民中协助搜捕活动者之使用物。因此特殊的造型必要时可表示其身份。另外因携带方便,为秘密行动时不可或缺的武器。
拐:俗称“拐子”。拐是由民间老人之拐杖而演变成的一种武术器械,由铁制或木制。按其形式可分为长拐和短拐两类。短拐可双拐同使,也可以与刀剑之类兵器同使。
流星锤:是一种将金属锤头系于长绳一端或两端制成的软兵器,亦属索系暗器类。仅系一锤者,绳长约五尺,称“单流星“;系两个锤者,绳长为四尺半,称“双流星“。
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至于究竟是哪十八种,历来说法不一,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在这十八种兵器中,有的已被淘汰,像殳、戈;有的已经演变,像钺,原是古代的一种大斧,现却变成一种小巧兵器,有刃有钩,双手可各持一个,如子午钺。
实际上,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
短兵器:所谓短兵器,是指其长度一般不超过常人的眉际,分量较轻,使用时常单手握持的兵器。最常见的短兵器是刀和剑。
长兵器:武林中最常见的长兵器是枪、棍、大刀三种。
暗器:所谓“暗器”,是指那种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大多是武林中人创造出来的,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大多有尖有刃,可以掷出十几米乃至几十米之远,速度快,隐蔽性强,等于常规兵刃的大幅度延伸,具有较大威力。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战将很少有练暗器的。武林中讲究的是一对一的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
所谓暗器,是指那些乘敌不备暗中施发的武器,特点是短小灵活、隐蔽性好。暗器起源于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原始人猎杀野兽所用的武器许多就是暗器的祖师爷,如澳大利亚土人所用的“飞去来器”及加那利人和藏人所用的抛石皮囊都是暗器的一种。先秦时期在娱乐时的“投壶”所用的短箭也是抛掷武器的变种。专诸刺杀吴王所用的“鱼肠剑”及荆轲刺秦王的匕首更是中国古代暗器使用的著名例子。秦以后,暗器的使用有所扩展。三国时代手戟也是一种很厉害的暗器,董卓曾“拔手戟掷布”,幸亏吕布躲闪迅速,差一点被击中。这种手戟很短小,在直刃一侧有一个横出的斜枝,手柄缠绕细绳,单手掷击,“严锋劲枝,擒锷耀芒”,威力确实很大。东吴名将孙策就精于用手戟击敌。
手掷暗器,如标枪、飞镖、掷箭、飞刀及乾坤圈等。标枪,也叫投枪。早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就作为通用的武器装备。但那种标枪很长很重,与现今体育竞技中的标枪差不多,尚不属于暗器范围。
在手掷暗器中,镖久盛不衰。镖有脱手镖、金钱镖等多种。脱手镖分三棱、七棱等,是镖客常用的暗器。一般长10厘米,重四两半至半斤。又可分带衣镖与光膘。带衣镖是用绸布系于镶尾,掷出时绸衣如箭后的羽,起稳定飞行方向的作用。光镖则不带镖衣,更加隐蔽,只是飞行的稳定性较差,要命中目标更需要技巧。镖一般系在腰间,共9至10枝,其中有一支较其他大的叫绝手膘,在镖将用尽而敌情不减时使用。另外,除脱手镖外,金钱镖也是常见的,它是以大制钱磨光边缘而成。此镖易于制造,可大量携带,使用隐蔽,可攻击敌之眼、咽喉等部位,只是此镖飞行姿态难掌握,练习较难,而且攻击距离有限。
在手掷暗器中,比较有特色的是掷箭。这种暗器有三种样式。第一种是用纯铁打成,长28厘米,前端成三角形,后面逐渐变粗,重约七两半,适于初学者使用。第二种是用铁竹混制,铁头竹杆,尾部无羽,像箭而形体稍小,长30厘米左右,重约二两。第三种是用竹制成,整体为竹,前细后粗,前端尖锐,为技艺成熟者使用。
另类冷兵器:
铜铍:首为尖锋,平脊两刃,通常长30CM左右,形制极象短剑;后端为扁形或矩形的茎,用以装柄,一般在茎的近端处开有圆孔,以便穿钉固定。它和矛的区别,除头的形制不同外,主要是装柄方法不同:矛是将柄纳入矛筒中,而铍是铍茎插入木柄中,外用绳等捆绑。秦俑坑中的铜铍,其首和短剑相同,长约30厘米,后装长约3.5米的木柄,柄末端装有铜樽,还有保护刃部的鞘。西汉时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铍是古代长兵器之一,秦俑坑中出土的这件铜铍铸造工艺极为精致,铍身柄同模合铸,铍格分铸,格含于铍身,并有刻铭。此种兵器似乎当时的中下级军官颇爱使用。
吴钩:铜制,长约65CM左右,宽2.2-2.5CM。其形如弯月,齐头无锋,两边有刃,是一种推、钩两用的兵器。因出现在“吴国”,故称之为“吴钩”。以前笔者一直以为吴钩是一种宝剑的别称,现在看来应该两种意思兼有。此种兵器笔者推测似乎在攻城时作用比较大,可以很方便地钩伤城头守军。
钩镶:是一种汉代常见的、钩、盾结合的复合兵器,上下有钩,上钩约长25CM,下钩约长15CM,中为后有把手的小型铁盾;盾为圆角方形薄铁板,前面有突出的尖;钩为圆柱形的长铁铤,均稍向后弯;上钩顶端为锐尖,下钩末端为小球;两钩中间连接盾后的把手;盾用以推挡,钩用以钩束。此种兵器兼具防、钩、推三种功用,一般配合环首刀使用:战斗时一般用左手的钩镶将敌方长兵器钩住(对戟头横出的小枝特别有效),同时右手环首刀挥向敌面门。有的武侠中将它描述为护手钩类的兵器,则纯属无稽之谈了。
戚:戚,俗称小斧子,属于体形比较窄小的钺;其体窄长,钺刃略成弧形,后有方形的内,比钺体略窄,在钺体与钺内之间有微凸的阑(横挡),因其刃较长而常用于做斩首的刑具,有时做仪仗用,但它在格斗中的效果不如戈、矛(实战中的钺通常称做斧)。戚还用作乐舞时的道具,《礼记·文王世子》中说:“大乐正舞干戚”,又《祭统》:“朱干玉戚以舞”(干指盾)。
钺戟:近年来,河南考古出土了汉代一些顶上带刺的铁钺,形制和西方斧矛一体的“戟”非常相似,但古文献中从无记载,故专家暂定名为“钺戟”。现一般认为这是一种铍与钺结合的铁兵器,属于戟类;它刺长25CM、钺宽10CM、钺长15CM左右,可劈可刺,而以劈砍为主要功能。
铩:由铍演变而成,与铍的区别是铩在茎与刃之间加有两端上翘呈锐尖状的、具有格架功能的镡。铩有长柄也有短柄,流行于汉代,铩长一般25-30CM,镡宽约10CM,东汉以后绝迹。铩也属于矛类兵器。
啄:属于戈类兵器,主要流行于先秦时期的西南地区,仅具有啄击功能,晋代未见记载,但唐代又成为骑兵的制式兵器之一。先秦时期为青铜质地,用銎孔装柄,啄体较戈援窄,长约25CM。
铤:音“蝉”,形似小型矛,铁柄,属于矛类兵器,《埤苍》云“鋋,小矛铁矜”。其形制较一般矛头稍微细长,身扁平,两侧有刃,下有铁柄,柄下再接积竹矜,流行于西汉,刃长25-30CM,柄长120-180CM,笔者窃以为其战斗作用应如标枪。
镰:属于戈类兵器,具有钩割功能,镰身微曲,平顶、双刃,长约40CM、宽约3CM,下有椭圆形的銎孔用来装柄。战国及唐时称为“长镰”,主要用于守城战,钩击攀登城头的敌人,似乎与吴钩的作用相反。
戣:于戈的一种变形兵器,商周时期主要流行于四川等西部地区,青铜制,也称为戳,援部较宽,呈等腰三角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