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李中书被归德千岁毒到一怒离府,林驸马便作为主人送客,其实主要是为了欣赏李大人的郁闷表情。
这太好看了,林驸马不知不觉一直将李佑送出大门,惜惜而别,
很有种礼贤下士的样子。一般人哪里当得起驸马爷如此相送?至少也得是尚书级别,今天真破例了。
立在大门,李佑有点后悔。无数小白教材里都写着,政治意味着妥协(前提是你摆不平对方),自己方才的表现委实不够成熟。
去吃回头草?算了,在女人面前丢不起那脸面。李佑心里又自我安慰道,若能借此与长公主一刀两断,也未必就是坏事了,免得整日在内廷外朝之间作艰难的抉择。
记起上月底那个同样寒冷的夜里,身着男装的千岁殿下回头对他说“后会有期”对此他很是小小的期待了一下。现在看来根本不值得期待,还是后会无期的好。
但胸中这口闷气总是挥之不去,李佑便从她上捡起个锐利的石片,错着月光与灯光,在驸马府朱漆大门上用力画字道:虚江李佑与林驸马绝交重写半阙木兰辞,人生若只如和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写毕抛掉瓦片,大笑三声离去。
次日有人来拜访林驸马时,看到门上痕迹,对主人唏嘘道:“原以为此词写男女决绝之情,却都流于表面了。今日方知暗喻好友绝交深息,比拟的妙哉!林贤弟要留名传世了!对了,这扇门板送与在下如何?"
你才流于表面!.其实这就是男女决绝之意!林驸马只能无语的将心事藏于胸中。当然,门板肯定不能送的,因为这根本不属于他也不归他处置。
后话不提,却说李佑回到家中,再思及自家被弹劫之事,李佑忍不住在心里批评了赵良仁老大人几句。这位老大人身为左都御史对御史言官的掌控力很成问题呐,难道是上任时间短的原因?
许天官比赵老大年轻几岁都已然是吏部尚各,下一步只等着众望所归入阁拜相。而赵老大今年才刚刚做上同级别的左都御史,甚至为了这个左都御史连自己的弟弟都压制在家里以避开{言】论。相较之下,做人差距真大。
.其实这也是李佑求个责备了。无论是谁来担任左都御史,也不可能彻底掌握住全部言官的嘴皮子。京师里科道官次量级在一百五十个左右,来自于天南他北五湖四海大都以请流自诩,谁有本事全都管的住?除非他带有主角光环。
况且科道言官很大程度上就是舆论风向,出于某种心照不宣的原则朝廷不会让一个能够彻底掌握言官的人担任左都御史的。不然出现舆论一言堂,岂不有蒙蔽圣听的可能?
李佑理怨完赵良仁,又担忧弹劾这件事该怎么应对?那些言官们抓住停职待勘里的之个勘字不放很是烦人。自己被袁阁老当众点出一堆所谓劣迹也真授别人以柄了。
想到袁阁老,李中书忽然有了主息,所以不必去麻烦诸位靠山了况且去请各位大佬们出面效果也难说,即便你权势熏天摆平了一百四十九个言官,但只要有一个人不要命的弹劾你那还是弹劾,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这条规则在官场中个别时候也通用。当年单枪匹马的海端海青天便是这般让大家无可奈何的。
次日初九,是有早朝的日子,一切照旧,走了一遍形式。朝会结束后,,慈圣太后有谕,于武英殿面见大臣。
二百多年前,朝会人多口杂丧失决策功能后,君臣面议就成了一种取代朝会决策形式。这个人员范围小了很多,一般都是大学士九卿之流,朝会结束后有要事奏报的人也可以参加,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廷议了。
不过自成化朝起,就连这种君臣面议也成了一种奢望,徐了偶如孝宗、毅佘皇帝,多数情况下都是君门万里、天颜难见
到了如今景和朝,代天子秉政的慈圣太后贤明有德,倚重大巨,所以时常在武英殿召集群臣面议断事。大概是上个月过圣寿节积压了一些政务的原因,所以今天太后在早朝后临武英殿视事。
,李大人作为分票中书,须得熟知政事走向,此时也有幸进入武英殿,位于班列最末尾。殿中一层细细珠帘,将慈圣太后与群臣隔开。瞧了个新鲜的李佑想到,这也算那传说中的垂市听政罢。
太后临殿,群臣礼毕不用与赘述。
议事时先是定了近期几件迟迟不决之事,内阁方面屡屡由袁阁佬应应,因为这些事务都走比较疑难的,所以被李枯毫不容气的分给了袁阁老。
眼里看着袁阁老一次又一次的出列对奏和接旨,仿佛内阁之首般的风头,李枯心里五味杂称,走他亲手造成了这一切啊。
无论袁阁老水平是高是低,政务办的是好是坏,即便差到招来一片骂声,可只要今后这个场面持续下去,那真成了给袁阁老造势了,中书舍人毕竟只是中书舍人,大学士毕竞还是大学士,李枯暗暗摇头叹道。以此事可以看出自己的见识和境界仍走不足,陶醉于打压阁老的虑荣有何实际意义?
看来以后要变一变了,李大人正满心琢磨如何推行修正主义路线时,太后命内监传示一封奏疏。每个重臣看过后,都不约而同瞄了一眼最近颇有几分风光的内廷新人李佑。
再蠢的人也猜得出奏疏内容了,李佑可以肯定必然就是昨天驸马府看到的那篇。
有河南道监察御史出列道:“诚如疏中所一言,李佑行有劣迹,骤列中枢,圣裁待勘。我河南道至今传贴半月,拒不至堂,此乃骄狂无法之状!臣王启年等再伏乞圣裁!
聪明人都听得出来这里有几分文字游戏的味道了。太后确实有过停职待勘之谕,后来又将李佑复职。但从文字角度说,复职了只代表不停职,没说不勘了不然应该是复职停勤。
多少年来,朝廷谕令中只要复职就表示停职待堪这个处分都取消了,大家印象里也一直之样认为。什么勘不勘的,本就走个过场没谁咬文嚼字的抓这个漏洞,却不料今人出了一个异常,其中有内幕啊。
被当廷弹劾的李佑眼观鼻、鼻观心,气沉丹田,静立不语。此时说什么都没用关键要先看太后的态度,只要她老人家口吐一句“就此停勘”那就什么事都没了。
但李佑估计这句话对言官有些简单粗暴,出于政治正确需要太后不会轻易说出来的,他的分量也不够让太后如此说。
又有吏科给事中出到奏道:" 臣也同议佞人幸进一朝势起,为祸于内廷,作乱于庙堂(以下省略三百字)..”
李大人脸皮再厚也被骂的挺不住了,只好不情不愿的移步出列 ,按惯例免冠叩首以示待罪。
言官一旦成群结势,属于什么兆头?殿内诸公无不是宦海中的老手谁不晓得。此时最幸灾乐祸的莫过于袁阁老了,心中大爽。暗道恶人还需恶人座,李小贼你也有今天!即便老夫制不了你,也有其他正直的人看不惯你!
太后没有按惯例先征求各位大臣意息,却在帘后命令道:“着李佑廷前自辩。”
李佑当即高声道:“三人成虎之词,臣势孤莫辩,唯请圣断!另臣有不明之处,当日袁阁老与下臣同受圣裁,为何台垣褚君只以下臣为意,而对阁老视若无睹有眼如肓乎?此何以服人心!"
听到李佑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忽然扛出了袁阁老,众人这才记起,似乎当初袁阁老与李枯一起受的罚,罪名部一样的。
同是停职待堪,这些言官只敢抓住小小的七品中书舍人不放,却对大学士阁老不管不顾,确实是欺软怕硬的难看样子。
正乐不可支看仇家笑私的袁阁老脸色骤然大变,若不是在殿上怕失仪,他肯定要三步并作两步上前揪住李佑狂骂一通。不愧是无耻之徒!自己倒了霉也万不忘拉老夫一起下水!什么素质!?
几位心机最深的大佬稍稍思索都心知肚明了。李佑攀扯袁阁老绝非无的放矢,很明显,他这是意欲绑架京阁老,要倒霉一起倒霉,要平安一起平安。
如果说朝廷处置一个七品官可以随随便便任意为之的话,那么处置一个大学士,可就不是那么容易。阁老本身怎样或许无所谓,但突然引发的最高层连锁震荡让任何没准备的人都难以把握,没有稳妥之策不敢轻易尝试的。
所以为了大局,将李佑与袁阁老一起轻轻放过才是正理,此事该到此为止。群臣放松下来,心里开始准备散伙回街门。但先前弹劫李佑的御史王启年再次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