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在一起的都是一些文化课的成绩薄弱之人,所以基本上都是一些不爱学习的人,这些人里面的很大一部分,已经学会了抽烟、喝酒、打架,就像是一个小混子团体一样。所以这一所第二实验中学,里面的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痛楚。
因为不入行的人看待一所学校的好坏,主要是从学习成绩,也就是文化课方面来进行衡量。所以说,一所学校的文化课成绩的好坏非常重要,无论是对学校来说,还是对外行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所以学校一直以来都把中心放在文化课的建设上面,换走了不少的艺术课老师,转入了也来越多的文化课老师。当时有些东西就像是根深蒂固了一样,根深蒂固在了学生们的心中。
因为这所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从一些艺术小学升上来的,所以面对突入起来的改变,对学校贸然增加文化课的比重,降低艺术课的比重,实在是适应不过来。就好像是从小大大生活在南方的人,因为某些情况,然后到了北方生存,面对截然不同的环境,无论是饮食方面,还是文化方面,甚至日常的起居都会感到非常的不适应。
面对第二实验中学,这种在学生们眼里面看起来就是大改革一样的举动,实在是不讨好。甚至出现了一种说法,是由重文轻武这个词语“衍生”出来的,叫做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术课程。有时候,同学们做出过激的行为也是难免的。因为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学习音乐,学习歌曲,学习绘画,学习钢琴,学习一些看起来比较文雅的琴棋书画,这些东西学生们都习惯了,有一天却突然减少了他们的时间。
这就像是做惯了某一种司空见惯的事情,或者说不只只是见惯了,而且已经做惯了的事情,已经潜移默化的让那些事情成为了内心深处的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成为了习惯,就像是吃饭,喝水,睡觉一样,就算是不说,没有任何的提醒,都能够自己去做。完全就不需要任何的思想进行引导了,俨然如同是身上的一块肉,什么时候疼了,出血了,都会第一时间做到。并安排恰当的行为进行帮助。
所以说来,当艺术课就像是骨肉一般与这些学生们相连,突然之间的政策(重视文化课程,轻视艺术课程,增加文化课程的比重,降低艺术课程的比重),简直就像是一把刀一样,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冷酷地砍断了这一层关系。从原本的密不可分(长时间可以学习艺术课程)变到现在的藕断丝连(少部分时间可以学习文化课程),这种变化实在是太残忍了。
光是少点时间学习艺术课,或许学生们怨声载道几天,口头上面抱怨数日也就习惯了,因为大部分同学也只是将自己选择的艺术课当做是一门还不算讨厌,或者有点喜欢的一门学科,还算不上是非常非常喜欢,更没有达到喜已为疾,药无可医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