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了5月下旬,李华勇等人在申城整整待了半个月之后,此行的任务终于圆满完成。
在济同大学钱教授领导的实验室,李华勇,李二愣子,以及钱教授林蔚等人正在为中银大厦的技术标进行最后定稿。当一本本还散发着墨香的技术标装订成册。
“不容易啊!”
李华勇看着面前这份经过多人心血弄出来的东西这样感慨道。
李华勇确信:这已经是一份近乎完美的施工组织设计。反正以李华勇的水平,他已经找不到任何可以修改之处。不能说它是最先进的,但绝对是最适合这个年代施工技术水平的施工组织设计。
除了李华勇,李二愣子同样信心满满:
“这样一份技术标递交上去,除非那些评标委员会的人瞎了眼,或者是故意拉偏架,那么咱们这份东西,怎么也能获得个不错的分数吧?不不不,我认为咱们这个技术标一定能够获得最高分,我就不信还有人做出更好的方案。”
李华勇其实也有这个自信,当然他说话不会像李二愣子那样满:
“那可不一定哟,还有一种情况,可能会威胁到我们这个方案。”
听到李华勇这样说,不仅是李二愣子,连钱教授都有点好奇,两人同时问道:
“什么情况?”
“假如有外国同行就在这个时候运用出什么新技术,或者投入了什么新设备,就未必会让我们的方案专美于前。”
老钱和李二愣子无话可说了,因为李华勇这话在理。
建筑业内有一种说法:叫做“永远只有最合适的工法,而不存在最好的工法”,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举一个简单例子,在我国古代修高层建筑的时候,比如说修一个宝塔,在古代修宝塔那就和现代建摩天大楼差不多是一个意思了,古代的建设者经常要运用到一种“累土建塔”的方法。
为什么要“累土”?因为古代可没有那么多钢管以及高强度扣件,因此没有能力搭设那么高的脚手架呀。以古代的科学技术水平,用普通竹木脚手架,搭设三,四层当然没问题,但是想搭设到七层或者七层以上,那个风险性和不安全性就不是一般的大。因此只能采取“累土”这种看上去笨拙无比的方法。
不过话说回来,“累土建塔”虽然看上去笨拙无比,但你能否认这是一种优秀的“工法”吗?不能的。与此相反,提到这种施工方法时,大家更应该盛赞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最最起码,它是最适合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