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已过了好生读书的年纪,主要是认字、学术学、了解各地风俗民情,尽可能的教些东西,以及开阔视野,增长见闻。
当然一些道理规矩人情也会教,师长都是挑选过的,并不是迂腐之人,读过书、行过路、经历过世面的,工钱并不低。
但叶子皓认为值得,何况垦荒筹到了钱,这笔钱自然也付得出。
堂堂城守大人,心系地方、心怀天下,于百姓的实利如此心心念念地操心着,自然也让那些穷家百姓感受到了,获得不少人望和信赖。
种兵田事宜自然是顺利而平稳地朝廷着,那些能够种田也有意种田的军户虽不多,但也都各有安置,在兵田附近安家。
那些不能种田就只清点了户册,由着他们自行安置。
那些身有残疾、劳病的军户,则是本次捐资捐粮重点优待对象,有那家境艰难的也登记在册,搁在叶子皓的心上。
叶子皓是准备明年重点梳理一下在册军户,再做个妥善安置,也是替朝廷安置那些曾经戍卫边关的军人。
若有子弟长成又无好活计的,可以收编起来护粮、运粮,反正也要找伙计,不如给他们做,也是一个生计。
有那子弟年幼待养的,便入塾学读书,或者成立专门教养军户子弟的塾学,请儒师与武师来教。
到时就收编在这府城里,集中起来学个几年,总归能成为有用之人,而不是流落市井,说不定将来还能下一代将领呢。
只不过这读书费用,他需要另外找出钱来,若收束修便与寻常塾学无异,看不出优势了。
这个计划,他只和周先生提过,但并未正式纳入议程,而他与周先生的想法一致。
那便是等年内第三批百亩田垦出来,等年后第一批麦子收割,看朝廷拨款可是够用,但凡够用,他们当初从府城筹集的垦荒资金,就能建上一座府城军户大塾学了。
胸有丘壑,眼前却愁下雪前的工事、愁各县师长们来府城会遇上雪、愁雪天如何维护一方安全……
叶子皓的心情,周先生又如何不了解?他们可是一路共同走来的。
说话间,也就回了城守府,直接从东门去,到花园外便下了马车,叶正诚和叶华英也将马车交给府卫,他们一并从花园进了门,去寻自己的家人。
天虽冷了,到也还没到要烧炭烤火的地步,只不过地方太大,大家平日里就算没啥事儿,也还是不愿意呆在自己的屋里,多是集中在正院这边,做着针线、说说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