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沿海省城,都开始有了这样的房子。 钱塘市政府的举措,倒也算不上超前,只是稳妥地跟在沪江后面喝口汤。 当然,这时候的买房,也都是“职工分房具体实施办法的补充”。 也就是说,你首先得是体制内的人,国家本来就要把这套房子分给你住,然后你可以选择“每个月付租金还是一次性掏钱买断”。 如果你本来就没资格分到房子的居住权,那就免谈了。比如个体户再有钱,也是不可能买房的,他们连做上述选择题的资格都没有。 从80年开始,一直到1987年为止,国内都是分批实施的这种“计划分配加自选是否买断”的有限商品房制度。要到88年之后,才放开了供应,“不用国家分给你居住权,你也可以直接掏钱买房”,然后体制外的人的钱才开始有资格涌入房市。 由此可见,直到1987年为止,家里有一两个人在体制内身居高位,还是挺有价值的。至少解决了让国家把居住权的“房票”发给你这个瓶颈,然后才能“凭票买房”。 跟凭粮票买饭、肉票买肉、工业券买电视机是一个性质。 否则很多东西真的是挥舞着大把钞票都搞不到。(很多书里88年以前光靠钱囤几百套四合院也是不符合政策的。性质就跟你重生到70年代,然后挥着一把人民币,却没有肉票,到菜场里嚷嚷给我来一千斤猪肉,谁鸟你才有鬼了。) 顾骜决定,等今年政策明朗之后,一定要去清波门外挑一座民国资本家盖的小别墅先。 然后让邮电局的人给家里装上电话。 以后也要争取让老爹有机会多做贡献,或者让家里其他人巧立名目变着法儿拆家做贡献。 要是给老爹分一幢、给姐姐分一幢、再给顾骜自己分一幢……当然再多也不太可能,因为分户已经分到最小了,每户才1个人。 除非借助港商侨胞的护照。 然后都掏钱买下来,美滋滋啊。计划分配下的房子,把产权买下来,简直跟不要钱一样。 就算是小洋楼,每个月七八十块钱租金,按政策你一次性给相当于15年房租的钱,就彻底买断了。 也就是说87年以前,最多2万块钱,能买到一幢国家已经分给你住的别墅。(相当于“有房票”的白市价) …… 姐弟俩核计着,已经骑到了厂子里。 “爸,我回来了。”顾骜停了车,拎着特产径直跑进老爹的办公室。 这还是老爹被组织提拔为副厂长后,顾骜第一次回来探亲呢,所以好奇自然是有的。 顾镛如今分管生产和技术口,所以用的就是秦辉原先的办公室。 分管后勤和政工的厂领导,也都换上了比较听话的。 “骜骜,吃过了么。”老爹才不跟顾骜客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