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李察已经不再是依靠气运币收入暴兵的新人了,帝国时代面板的出现让李察拥有了另一大兵源,而势力范围的扩充,对东亚地区的领土占领,也让李察拥有了充足的汉民人口组建新的土著军队!
李察在平定佛兵农民起义的同时,还亲自带着系统兵攻占燕国留下的遗产,就是为了扩大地盘,获得更多的人口,增加自己的军队。
冷兵器时代的军队跟人口是直接挂钩的,因为大家玩得都是刀枪弓弩,建立军队的成本比工业时代低得多。
如果是那种天生好战的蛮夷,甚至连军事训练都可以省下了,整日里厮杀的汉子给把刀就能上战场,表现的比普通农夫训练的士兵往往更好!
冷兵器战争是一个崇尚强者的时代,有一个或一群武者带领的乌合之众,甚至可以跟饱经战争,经历过严格训练的正规军对抗!
原因很简单,再严密的军阵,只要被少数武者砸破龟壳,后面的乌合之众蜂拥而入,正规军就会被拉到混战的同一水准
一旦进入混战,讲究的就是个人武勇而不是军阵严整了
这也是冷兵器时代士气和士兵勇武往往比训练程度更重要的原因。
游牧民族半兵半民,几乎没怎么经过军事训练上了战场也颇具战斗力就是因为这个因素。
古代冷兵器战场经常出现训练了短短几个月就被拉上战场的农夫,就是因为这个时代对军事素养的要求不高!
那些精锐冷兵器军队,强大的地方往往体现在个人勇武和军心士气上,一个长枪方阵,面对骑兵冲锋的时候能屹立不倒,不是因为长枪方阵够严密,而是因为长枪兵足够勇敢甚至不怕死!
至于被一冲就垮的长枪方阵,不是队列不够严整,而是士兵没有足够的血性,遇到万马奔腾的场面立马变成了软脚虾
在冷兵器时代,队列走的堪比后世仪仗队,上了战场一触即溃的样子货队伍比比皆是。
这也是很多猛将不重视队列的根本原因。
直到线列战术出现,队列才成为战场上决定胜负的因素。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训练一支军队的时间真心不长,而冷兵器时代的精锐从来不是依靠训练走出来的,都是战场上杀出来的!
单靠训练,最多只能达到大唐正规军的队列水准,缺乏大唐正规军的军魂。
当然,现如今缩水的大唐王朝,正规军里的军魂也消耗得差不多了,特别是面对安禄山的时候,很多大唐正规军都没有多少战意,甚至天生对安禄山带着几分恐惧。
这都是被打出来的
不然的话,大唐正统也不至于被一个造反头子压着揍。
此时在大西北各个州府中,当地官府早已开启了新兵招募模式。
这一次,李察做了一个小小的创新,他不再让三个团自己去招人,而是将新兵招募训练的权利划归到绝对中心的陆军大臣戚继光手下。
所有新建立的明廷官府全都是在陆军大臣统辖的陆军部配合下进行新兵征召。
征召采取的是自愿模式,不过没有采取军功授田的方式。
现在大明已经进入正轨,李察犯不着再拿出有限的田地去给士兵分封。
主要是因为李察未来的扩军计划里,田产根本不够分封
不过,李察并没有完全断绝军功田的政策,而是提高了门槛。
原本只要成为大明正兵,身份是汉人就可以获得最低的5亩军功授田,随着军衔的递增还可以逐渐增加军功田的面积。
现如今李察不打算再对军队基层弄军功授田,而是采取了累计军功兑换大面积军功田的方式,试图打造出来一批军功贵族!
无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有一套对应获取军功的方式,累计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在新占领的土地上兑换一定面积的军功田。
军功田最高面积有上限,不过只要有足够多的军功,兑换个几百亩田地还是可以的。
最重要的是,李察划分的军功田全都是熟田,也就是说分完之后有人耕种,第二年就能有收获!
几百亩田产足以在东亚地区成为一个地主了,而且军功田的上限使得军队里不会产生拥有数千上万公顷良田的大地主!
当然,在军功田之上还有爵位的封赏,只不过爵位获取十分困难,这种爵位可不是一个荣誉虚衔,爵位是与封地田产面积挂钩的。
最低勋爵保底都有上千亩田产!
勋爵往上则是男爵,子爵,伯爵,侯爵,公爵。
每一个爵位还分为三等,每一等都有对应的封地田亩面积。
不过贵族封地田产同样是需要缴税的,而且所有的军功贵族都不得在自己的田亩里豢养私兵武装。
这些爵位主要是为了那些土著高级军官准备的,只有一场战役的大胜才能产生爵位。
如果没有累计足够多的功劳,即便是一个军团的军团长也不可以获得爵位。
为了限制军功贵族的扩张,通过爵位获封的田产都不得私下里买卖交易,防止土地兼并,如果经营不善或者不想要土地,则可以售卖给明廷官府。
明廷会以市场价进行收购。
中低层军官和普通士兵用军功兑换的田亩,虽然允许私下里进行交易买卖,但交易过后将不会享受到军功田的税收优惠政策。
在法律中,军功田和民田是不同的,军功田可以享受一般的税收优惠。
当然,通过爵位获得的大量土地是无法享受到军功田税收优惠政策的,作为弥补,即便是最低级的勋爵,在获取固定田产外,还可以额外获得一片未开发的荒地。
只是,的贵族对自家封地只有收取田租的权利,行政权司法权等其他权利都被限制了。
李察可不想在自己的领土中制造一群封建领主。
然而,即便只有田租等财政收入分成,也足以让军功贵族为之疯狂了!
这可是能传承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