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兵少,张卫兵多。虽然眼下凭着混战,赵云的人马和张卫的手下僵持在那儿,但这僵持只能僵持一时,却僵持不了一世。随着一个个精锐士卒的倒下,一群群蜂拥而来的红眼鬼卒的压上,胜利的天平正一点一点的朝张卫那儿移去。如果赵云再不想办法的话,那失败似乎是肯定的了。
赵云自然明白这一点,他知道摆在自己面前的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就死死的钉在这儿,直到主公李晟派大军前来汇合;二是谋求后退,放弃眼下这已然敌人识破了攻城之计,尽可能的把这些虎贲之士带回去。
如果这里只有赵云一个人的话,赵云肯定是二话不说的选择第一条路。可眼下,他并非是一人,而是带领了手下的一群士兵。这其中的区别就不得不让他为之掂量几分了。虽然他敢肯定如果自己真的下达坚守的命令,手下的士兵绝对会因此而战到最后一人,但他却实在不愿意为了这个而冒险。因为他清楚的知道自家主公的大军,还在二十里之外,短时间里是无法迅速的赶过来的。而自己的这些手下士兵,即使拼了老命战到最后一人,也不清楚究竟能不能拖得一时三刻。敌我兵力的差距实在是太悬殊了,眼下还跟着赵云冲陷在敌阵之中的还不到五百之数,而敌人则是数以万计压了上来。尽管正面与自己交手的绝对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多,但居于战马之上,眼光向前,看着那一片片如潮的黑色,即使是赵云心中也不禁有些发毛。他没有恐惧,却是担心,担心之后主公面对褒城这众多守军而形成的苦战之局。
苦战代表着僵持,代表这损失,这对本来就是远征在外,得不到什么补给的李晟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就赵云自己而言,即使让他的手下一个换敌人十个,他也是不愿。因为李晟实行的精兵之策,他手下的每一个士兵都是训练多年,投入了大量资金和心血下去的老兵,并不是像汉中军这样直接从百姓中征召上来,根本就是半农民的士兵。
必须把这些人都带回去,不可以让他们在损失了。尽管在面前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但赵云从一开始打算走得便是第二条路。他之所以会带兵反击,奋勇的带兵冲上去和敌人交战在一起,除了最初的那个想通过混战使敌人埋伏起来的弓箭手不能发挥威力的念头之外,也未尝没有把面前的敌人杀散,让他们暂时不能影响自己后撤的计划。
是以赵云始终控制着自己手下的士兵,令他们不可里城门洞太远,而且在用心用力着向前搏杀的同时,也耗了几许心思放在后边,关注着那个到现在未知也没有被拉起的吊桥。那是我们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