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汉人迁入人烟稀少的关外地区,开垦荒地,建立村庄、修建城池。
短短两年时间,原本人烟稀少的关外地区,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汉人开垦了大量的荒地,种植了诸如玉米、马铃薯、番薯、水稻等农作物,而且产量都不低。
没想到荒芜的关外不毛之地,居然这般适合农耕,听说这是光明王唐宁大力推举的结果,特别是水稻。
之前在关外是很少种植水稻的,但光明王为了推广水稻,不但免费提供种子,还提供各种补助,这才让一些人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种植风险高得多的水稻。
但结果是非常出乎意料的,关外种出的水稻口感非常不错,受到关内大家世族的亲睐,农民的兴致顿时提升了起来,第二年种植水稻的就更多了。
察哈尔部与关外相连,双方之间多有贸易,察哈尔部需要大明的粮食、各种金属等,而大明需要蒙古的优良战马,各取所需。
不过当时,有不少人是反对用战马与大明进行交易的,因为他们清楚,壮大了大明,以后恶果很可能作用在自己身上。
但是,除了优良的战马,察哈尔部能够吸引大明的东西真不多,大明不从察哈尔部进口战马,虽然有些影响,但并不大,因为满州族也可以驯马、养马。
可察哈尔部没有大明的各种物资,就有些艰难了。
所以,这种贸易一直没有中断,直到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已经积蓄起力量的大明在光明王唐宁的率领下,果然开始兴兵。
实力并不弱的科尔沁部甚至直接不战而降,不但没能帮助察哈尔部抵挡一二,还影响到了各部的信心。
如今,察哈尔部需要面对大明军三路大军几十万人的进攻,怎么能够抵挡?
要知道,其光是骑兵,就有二十万之多,包括之前骁勇善战的八旗军和关宁军,而察哈尔部连十万军队都很难凑出来。
面对汹涌而来的大明精锐,察哈尔部内部也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声音。
有的赞同决一死战,有的则赞同向西转移,还有的赞同投降,毕竟对他们来说,他们之前已经投降过清廷,再投降更强大的大明也无可厚非。
互相之间,谁也无法说服谁,结果各部落便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苏尼特部在腾机思、腾机特等的率领下,向喀尔喀部逃去。
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几部在阿布奈的率领下,准备集中力量主动迎击大明军的北路军,以期能够先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