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保接着笑道:“至于霍剽姚率领大汉铁骑作战,从不带给养,歼灭匈奴一部便尽掠该部落所有牲畜充当军粮,吸纳该部落青壮加入汉军,为大汉而战,他所率领的汉军每一次都是滚雪球般壮大,匈奴闻之胆寒!从平蕃城到两河,吐蕃部落众多,牲畜成群,这都是现成的军粮,我军出征,何愁吃不饱肚子!”
马周和刘洎听得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
其实马周所提出的那几个难题,杨天保都认真研究过。
他发现几千年来,汉人之所以总是无法彻底解除来自北方的威胁,哪怕是在最强大的时候也只能暂时将对方打服,原因无非就是三个方面。
第一是以农耕为主的汉人在草原上很难立足,因为草原上是很难种得活粮食的,而游牧所能养活的人口又太少,这意味着中央王朝就算大力向草原移民,也很难在人口基数上占到优势,最终还是得放弃草原退回长城之内。
这是游牧民族的地缘优势,你打过去只能啃草皮,他打过来随便打下一个县,所需的一切应有尽有,太吃亏了。
第二是以步兵为主的汉族大军在草原上面对倏来忽去的游牧骑兵,是不占任何优势的,甚至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当然,中央王朝可以大量养马,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取得战略上的优势,但是在关内养马的成本是很惊人的。
唐朝鼎盛时期,拥有七十万匹战马,但是这个马政问题,在武期后期,已经基本上不存在了。
再强大的王朝也无法长期坚持马政,最终战马消耗完了,马政崩溃了,战略优势也就不复存在了,还是得靠步兵去对抗骑兵。
这是先天环境注定的兵种上的劣势,难以改变,所以汉族把弩玩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就是要依靠远程攻击兵团去克制快如闪电的弓骑兵。
第三个问题就是军粮供应不上。
这一点,在面对雪塬的时候,更加突出。面对草原的时候,大不了可以采取汉武帝的那种方式,倾全国之力,动员六七十万民夫跟在部队后面运输粮食,拼消耗把匈奴人给拼跨。
可是雪原却不相同。
事实上吐蕃人在统一的时期一直很短,自吐蕃王朝之后,一直处于分裂状态。然而就是这种分裂状态,中原王朝也没有入愿纳入统一管理之下。
与吐蕃相邻的甘肃、青海都是比较贫瘠的,虽然巴蜀是天府之国,粮食不少,但是巴蜀的沟沟壑壑,就把巴蜀的粮食运输工作给限制住了。
无比悲催的是,容易运输粮食的地方,产量又悲催得很,能自给自足就谢天谢地了,哪里还拿得出大量粮食来供应大军?
大多数军粮都得从中原运过去,一支几万人的野战军团,得动用几十万民夫来转运物资,而那几十万民夫都是要吃饭的,军粮供应之困难就可想而知了。
连饭都吃不饱,你拿什么来跟那帮草原狼打?总不能让自己的士兵啃草皮吧?
兵种居于劣势,雪原无法发展农业,军粮供应不上,不解决这几条难题,想彻底征服吐蕃这个民族,谈何容易!
大唐开始练兵,依靠陇右都督府境内的高原,练就了一支多达五万余人马的高原骑兵,军队和高原反应的问题解决了,在同等数量之下,唐军绝对可以做一唐敌五吐蕃。
倒趟河之战已经证明,面对河源军那坚不可摧的翼骑兵长矛阵,再多的骑兵冲上去也只能是送死,除非他们能拥有数倍于唐军的兵力优势!
切糕的出现解决了第二个大难题,这种东西携带方便,而且保持期长,每一名士兵携带三十四斤,就可以保证一个月不断粮。
第三个问题在杨天保看来根本就不算问题,以战养战,食敌一钟当吾十钟,几千年前老祖宗就玩得炉火纯青了,如果他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就干脆回家种红薯算了!
三个困扰了汉人一千多年的难题都解决了,吐蕃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我国古代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的规模,但由于农耕机械的落后和原始以及水利灌溉的限制,粮食产量都不高。从有记载的史料看,战国时期约232斤/亩,汉朝264斤/亩,唐朝334斤,宋朝381斤/亩。明万历年约458斤/亩,康乾341斤/亩,乾嘉121斤/亩,晚清仅为50斤/亩。
唐朝的农业产量并不是古代历史上最高的,但是唐朝却是历朝历代农民拥有粮食最多的一个朝代。
在汉朝,一个人的人均年拥有粮食量为456斤,宋朝约为651斤,清朝自然不用说了,连红薯、土豆都算上,还是饿成“东亚病夫”,不要以为这个词语是侮辱,事实上这何尝不是当时中国人的真实写照?
但是在唐朝,人均原粮占有量为1256斤。(以上数据出自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这只是平均数字,事实上呢,一个人根本就吃不了这么多粮食,可是粮食也会放坏,唐朝人就把粮食用来酿酒。
所以,唐朝人好酒如命。
也就是说,为什么唐朝有实力征战中亚,这是因为唐朝有实力支撑部队远征。
尽管陇右都督府为了这场战争,准备了大量的粮食,可是李靖率领的军队离开关中的时候,部队同样携带了大量的粮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随着杨天保为李靖制造了唐朝历史上,第一辆四轮减震马车,这种马车不仅仅舒服,而且运输能力非常强,别看李靖的房车设计相对简单,但是他放在马车里的沉木案子就重达三百多斤。
事实上,这种马车运输能力比普通马车提高了五倍有余,哪怕一名车夫,两匹驽马,就可以拉着五十余石粮食沿着官道前进。
这个四轮马车比人力推车的载重增加了将近十倍,运输能力也极大的提高,同样的运输量,使用的人力只有原来的十分之一,同样陆路运输的消耗也减少了三分之二。
同样五千辆车,运输的粮食就多达二十五万石粮食,这就是非常大进步,也是唐军远征吐蕃的底气所在。
李靖率领唐军出关。
这种天气虽然并不适合军事行动,毕竟越距离西北越近,天气越寒冷。可是唐朝军队的士气却非常高。
打仗是普通良家子弟可以改变命运的出路,一旦斩获军功,就可以加官晋爵,如果升到七品。翊麾校尉,那么就可以成为勋贵。
军官的子弟就可以被推荐到国子监就学,参加培训,成为唐朝储备官员,这可是风光无限的事情。
至于苦一点,累一点,还真不算什么。
李靖率领军队抵达陇右都督府。这时发现,陇右都督府各个城池,街道挺整洁的,破旧的房屋都修葺过了,谈不上面目一新,但至少不会屋外下大雨屋里下小雨。城里设了很多垃圾站,所有垃圾统一扔到那里去,每天都有人将垃圾搬上车然后拉到城外去处理,大街上不时有人巡逻,看到有人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胡乱摆设摊子什么的,二话不说,罚款!这帮家伙袖标上写着大大两个字:城管!
事实上,这种城管与杨天保练习新兵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可是李世民让陇右都督暗中偷师,他们可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学了再说。
于是,陇右都督府的各个城池,几乎如出一辙。
跟在李靖身边的苏定方笑道:“唉哟,这里的官员治理得不错啊,很有大才!”
李靖摇摇头道:“你没有发现各个城池都是一样吗?”
苏定方疑惑的道:“难道是……”
李靖叹了口气道:“这是在学习河源军!”
李靖自然深知兵贵神速的原则,他到达陇右都督府后,立即点集各军,继续沿着官道向西南进发。
结果,抵达鄯城县的时候,这才发现杨天保率领河源新军主力前往平蕃城了。
李靖麾下的左右骁卫军士兵们出现不良的反应。于是李靖将左右骁卫往鄯城县一扔,让他们在这里恢复休整。
左右骁卫军只能充当看客,看着李靖率领四万余军队,前往平蕃城。
新军部队没有出现不良反应,而且这支部队简直就像一部机器,该干嘛干嘛,特别省事。
李靖还没有抵达平蕃城,就遇到前面的斥侯汇报——松赞干布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