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门上的钟声响了。
和往常一样崇祯又一次乘辇上朝。
从嘉靖开始,大明的几代皇帝,很少临朝听政,甚至很少同群臣见面。但在崇祯登极后,便竭力矫正“皇纲不振”的积弊,每日上朝。像他这样勤勉的皇帝,可谓是历朝少有,勤政的程度甚至可比高皇帝。
直到从闯贼的大军过了宣府以后,因为军事紧急,许多问题需要他随时处理,也需要随时召见少数臣工密商,才将每日早朝的办法停止,改为逢三六九日御门听政。不过今天并不是三六九日,突然决定上朝,昨天也未传谕,群臣如何能够赶来?
当崇祯乘辇离开乾清宫不远,到了建极殿时候,才想到自己错了。方寸已乱的他在心中叹道:
“难道这也是亡国之象?”
但是午门上的钟声已经响过一阵,要取消上朝已经晚了。
他转念一想,就眼下的情况,在平台只看见几个臣工也是好的,也许会有人想出应急办法,今天倘若吴三桂的救兵不到,“逆贼”破城,这就是他最后一次御门听政了……
想到祖宗的江山就这么丢在自己的手里,更让他几乎痛哭声来。
今天,皇帝突然决定临朝,午门上的钟声虽然敲响一阵,但分散住在东西城和北城的官员们多数没有听见,少数听见钟声的也不能赶到。所以,崇祯临朝的十七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朝仪失常,冷冷清清的,只有几个太监侍候,而跪在平台上接驾的只有二位大臣:一是都察院左邻御史李邦华,二是兵部侍郎协理戎政王家彦。七十一岁的李邦华白须如银,飘在胸前,五十七的王家彦也是发须花白。看见离御案几尺外只跪着两个老臣,除了他们只有十几个随驾来的内臣,孤零零的数人衬得院中更是空空荡荡的,一时间,他不觉落下眼泪来。
在往日,即便是平时的常朝,少说也有一两百人,按部就班,分列两班。眼前模样让崇祯没有去想今天是临时鸣钟上朝,所以没有多的朝臣前来,他只是和以往的情形相比,在心中伤心地叹息说:
“唉!真是亡国之象啊!”
崇祯甚至没法忍受这种不成体统的现象,便吩咐道。
“退朝”。
这使得左右的太监们和两位大臣吃了一惊。大家的思想上还没有转过弯儿,崇祯已经站起来向后走去。但是刚要上辇,他就后悔不该突然退朝回宫?心思竟然如此慌乱!想着王家彦是兵部侍郎?职掌守城之责?如今赶来上朝?必有紧要事情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