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自己的钢笔,在本子上时不时计算一下,他们在验证着什么。
之前他们想过纳米颗粒喷流的方案,但是在测试过程中,效果非常不理想。
纳米颗粒喷流方案,就是利用N20燃料的纳米颗粒特点,加一个类似于涡扇的装置,将燃料颗粒吸入燃烧室内。
问题是纳米颗粒的流动性太差,就算有涡扇吸喷,仍然没有办法满足短时间的大功率输出。
另外这个系统,还存在燃料残留问题,就是涡扇吸喷不完全,在大气层中,还有蓝星重力的加持,可以让燃料下发动机方向下坠;而在太空微重力下,会出现一部分燃料无法被吸入的现象。
同时如果要保证纳米颗粒燃料的微流动性,就不能压缩燃料体积,必须让燃料保持“蓬松状态”。
本来体积小就是固体燃料的优点,结果这一改,竟然把这个优点给改没了,明显有些得不偿失了。
仔细验证后,张院士终于开口了:“修远,你的方案是采用多级分摊,这样会不会造成系统太过于臃肿?”
黄修远解释道:“我计算过了,这个系统反而可以加强安全性,您看一下这里……”
草稿纸上,他迅速画出各级芯体的紧急脱离状态。
黄修远的方案,是通过多级分摊,由于固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比液体燃料发动机简单太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大筒子。
通过多级分摊的方式,发动机的材料要求,至少会直接下降一个级别。
简单来说,就是那一级燃料用尽,就直接扔了芯壳,启动下一级的燃料。
一般而言,固体燃料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概率,比液体燃料小非常多,固体燃料的多级分摊,不会造成控制系统太过于臃肿。
按照黄修远的计算数据,这样设计的火箭发动机,内部只需要几层钨硅层,就基本可以满足耐热需要了,反正是用完就扔,活脱脱的渣男行为。
而减少了钨硅层的层数,这些减少的重量,刚好可以用在分级系统上,甚至在发动机壳体上,材料厚度和耐热要求可以进一步削减。
王勘院士认同这个方案,不过他还是非常谨慎:“这需要我们重新验证,测试出一个合适的时间。”
“确实需要验证一番。”张培材院士也是这个想法。
虽然黄修远和他们的计算数据,在理论上可以将火箭发动机的壳体重量,压缩只有原来的34%左右,但是理论的东西,谁也不敢打包票。
现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