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1625冰封帝国 > 第三章 东晓元年的三院会议(下)

第三章 东晓元年的三院会议(下)(1 / 1)

雅丹此时又看了一眼诸位,里面并没有蒙古人,他这才放心的说道:“达延汗的子孙对于此教最为热心,其他人,特别是某部落本来的头领并不热心,干脆这样,让这些所谓的黄金家族后裔专门负责召庙的兴建、管理,僧人也多在其家族里选,不允许他们强迫普通牧民加入,不过有确实心向此教的也不勉强,这里的关键是,应该私下里对那些不是黄金家族的人,比如土默特左翼的古禄格、多罗特的绰克图、阿拉克卓特的巴图尔等分说明白,不许加入此教”

尼堪心里一动,如果此事能成功的话,此教便成为只有黄金家族参与的“清贵之教”,久而久之,大众就会敬而远之,这样的话,既迎合了咱雅班第达,又分化了蒙古上层,倒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

“很好,此事就由你去办理吧”

“陛下”,雅丹一愣,“微臣是商部尚书,此乃是礼部之事”

尼堪摆摆手,“哪有这许多讲究,韩承影已经病了很久了,何况他也不懂蒙语,如何能与诸位台吉沟通,就是你了”

“是,陛下”

尼堪看了孙秀林一眼,“既然此事乃是总理提出来的,你来督办此事”

等孙秀林、雅丹都退下了,尼堪将目光投向了一人,一位藏在诸大臣中间的人。

牧仁。

他刚刚从瀛洲回来。

与以前相比,牧仁明显胖了许多,听说他在瀛洲还将当地最大的印第安部落,度瓦米徐部落酋长的女儿收在房里,牧仁所在的温哥华一带是史夸米希部落,他这样安排,倒是让史夸米希部落有些不安。

除了胖了一些、白了一些,长时间主政一方的他明显也有了威势,浑不似以前他担任兵部尚书的模样。

他双手拱着向周围的人略施了施礼便越众而出。

“陛下,微臣这就将瀛洲诸般事宜一一道来”

其实,牧仁回到本土后,尼堪立即接见了他,大小事宜他都已得知,何况,想要获取万里之外,中间隔着浩渺烟波的瀛洲诸事,光靠听取行政长官一面之词是不行的,尼堪自有其它的渠道。

“瀛洲自从前年秋季进入,迄今接近三年,这三年,先后接纳移民农户近三千户,其中来自吕宋的农户就有七百多,本土的两千多,都是直接从济州岛转移的”

“如今有一千户在瀛洲城池附近,已开辟良田五万亩,此地也是黑土地,雨水丰富,种植大麦、小麦均可,粮食出产还超过本土,每亩竟超过两石”

“两千户安置在孙德茂所在的俄勒冈,其城池对面一带确实是上好的农地,两千户全部放在那里,头一年都在修建水利设施,将北面的支奴干河、西边的维拉米特河的堤坝、渠道修好之后已经开辟良田一万亩”

“陛下,那里的土地至少有几十万亩,光那一地就能养活整个瀛洲所有人员,移民,陛下,那里需要大量的移民”

尼堪笑道:“当地人呢?”

牧仁回道:“当地人倒是可以种植粮食,不过他们完全靠天收,根本没有精耕细作的想法,幸亏这些地方一年四季根本不需要考虑雨水,那充沛的很,故此,只要将种子撒下去就会有相当的收获”

“陛下,容微臣继续汇报”

“俄勒冈那里,孙德茂的阿斯兰部落原本只有一千户左右,不过在建成城池,以及在维拉米特河东岸开辟了大量的良田后,南面的维拉米特部落有不少小部落纷纷北上投靠,总计有三百户之多,加上孙德茂娶了最南面那个卡拉普雅部落的酋长的妹妹,又陪嫁过来两百户”

“如今孙德茂的麾下已经有三千五百户了,那五百户土人跟着本土农户在维拉米特河西岸种地,每户只分配了三十亩,他们根本忙不过来,最后每户只有十亩勉强种上了作物,还是玉米、烟草、辣椒那老三样”

“孙德茂的农户不但种上了小麦,还种上了水稻,一年两熟,这便是四石的亩产,全年可产粮食四十万石,按照陛下您的旨意,瀛洲之地暂时不收取税收,官府按照议定的价格向农户购买三成的粮食,都是用食盐、布匹交换的,这便是十二万石”

“工匠接近一千户,其中大部分在瀛洲,有八百户,包括从吕宋过来的一百多户船匠,两百户安置在俄勒冈”

“两地的作坊都建起来了,按照陛下您的旨意,这两地只能制作冷兵器,加上一些个日常用具,完全能满足瀛洲、俄勒冈两地所需”

“咳咳,陛下,吕宋那一百多户船匠在工头麦阿水、麦维明父子的主持下,已经将船坊建起来了,加上本土过去的三百多户工匠,过去两年已经建好了九艘大船”

见孙道成投来异样的目光,他笑了笑,“此事微臣一开始也有些纳闷,怎地如此之快?最后还是明白了,陛下,诸位大臣,瀛洲之地什么都好,冬天也不冷,夏季也不甚热,港口终年不冻,还都是优良的大港,就是有一宗,就是雨水太多了”

“故此你想要像林中一带那样慢慢阴干木材那是不行的,最后还是瀚海大学派过去的高才,哦,就是那位专攻矿产、动植物的高才陈文光想了一个办法,就地建起了轮窑,慢慢地烘,试验半年后终于成功,之后就方便了”

“瀛洲之地,遍地都是高大笔直的巨木,无论是制作船板、船帮,还是桅杆,应有尽有,特别是那红杉,简直不亚于水曲柳,瀛洲附近的山上就有,砍伐之后顺着河水、港湾流下来便是”

“等等”,孙道成打断了他,“就算你用烘干的法子制作木材,不过五百工匠两年就能造出九艘大船?你别诳我”

牧仁笑道:“哪儿能呢,自然不是这五百工匠能干的,瀛洲城附近,有三个部落,瀛洲附近的叫史夸米希部,瀛洲城的南面,约莫两百多里的地方,也是一处人间胜境所在,当地人叫度瓦米徐,咳咳,在下的岳父便是这个部落的酋长”

“进入瀛洲的第一处门户,一个大岛所在,鞑靼人叫努卡特岛,岛屿南部有一个部落,也自称努卡特部落”

“史夸米希部落加起来约莫有千户,十个长屋;度瓦米徐部落略大一些,有约莫一千五百户,十五个长屋;努卡特部落小一些,也有五百户,五个长屋”

“这些人,平素略种一些粮食,主要靠渔猎,特别是捕鱼,呵呵,此处的大马哈鱼竟然一点也不亚于黑龙江,瀛洲所在的地方,南面有好几条河流,当地人在那里淘金,此一节等会儿再说

“这些土人不会冶炼铁器,否则周围的大树早被彼等砍光了,我等用铁器、布匹将他们招来做工,两年之内约莫有一千青壮靠着为我们的船坊做工收获了不少食盐、布匹、铁器”

“第一年,还是麦氏父子带着所有五百工匠一起做,第二年,也就是去年,等工艺熟了,又开设了几个船坞,在本土匠人的带领、监督下,诸如锯板、搬运等活计已经可以交给土人干了,本土工匠专司船只部件的的检测、拼接”

孙道成这才点点头。

而一旁的海军大臣孙佳绩却是两眼放光,九艘船,不就是一个标准舰队吗?

不过他旁边的枢密院枢密院副使孙传宇却止住了他想要前出说话的想法,“稍安勿躁,陛下自有安排”,他轻声说,孙佳绩只得强自忍住了。

“除了船坊,在史夸米希河,哦,在陛下标注的那幅地图上叫弗雷泽河,在该河的中游发现了露天的大型铜矿,嘿嘿,这处铜矿还伴随着大量的金银,瀛洲特别府去年一年囿于人手,只开采了折算白银合计三十万两的铜和金银”

“努卡特岛有煤矿和铁矿,岛上还有大量的鸟粪,可让我等麾下的农户高兴坏了,另外,根据陛下的旨意,已经将火硝作坊建好了,利用鸟粪可月产火硝一百石,陛下,那里的岛屿实在太多,鸟类栖息的地方遍地都是鸟粪,我等也就是人手不够,否则,抛开农户所用,月产一千石都不成问题”

“一千石?”

孙道成倒吸了一口冷气,依林卡之地得天独厚,直接从硝湖里提取,也只有几百石一个月,难道这鸟粪的产量竟比硝湖的产量还高?

他偷偷看了一眼尼堪,只见他却还是不动声色的模样,不禁有些好奇。

“今年迁一千户工匠去瀛洲”

尼堪说话了。

“作坊、矿场各五百,等工匠到位后,允许你等扩大火硝的生产规模,每月增加到一千石,冷兵器制作继续”

牧仁心里一寒,“这火炮、火枪的制作大汗还是没有松口,还是不放心我等啊”

“陛下,微臣继续往下说了”

“嗯”

“如今俄勒冈的李成功已经升任少校,统领一个三百人的步军营,还有十门小炮,其中本土士兵一百,土人两百,土人中,有五十人也有火枪,剩下的都是刀枪;瀛洲这边,龙天庭的麾下已经有一千人了,其中本土老兵四百,土人六百,六百人中,两百获准配备火枪,四百还是刀枪”

“嗯,暂时这样吧,今年你再过去时,还会给你派去五百老兵,其中更有两百骑兵,应该足以应付瀛洲大小事项了”

“咳咳,陛下,说到骑兵,额图珲的马场就设在瀛洲城附近,三年下来随着更多的母马来到,已经有接近两百小马诞生,不过想要使用起来尚需时日”

“嗯,这次跟着这两百骑兵去的,除了两百匹成年的战马,还有顿河公马三匹、乞尔吉斯公马三匹,母马二十匹,先养着吧,到明年应该至少有一百匹可以用起来,此事急不得”

“两百骑,一百骑放在瀛洲,一百骑放在俄勒冈,由孙德茂亲自指挥”

牧仁听了心里一凛,大汗对那小子果然青眼有加啊。

“呵呵,李成功是步军出身,管好那三百步军就是了,将额图珲调到俄勒冈,专司那一百骑”

或许是为了照顾牧仁的情绪,尼堪又插了一句。

“有了这两百骑兵,土人中使用火枪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按照各一半的比例来吧,瀛洲的可以有三百土人火枪兵,至于俄勒冈”

尼堪看了牧仁一眼,“将兵力增加到六百人,跟着去的五百老兵,除了一百骑兵,剩下三百都放到俄勒冈,咳咳,那里的地方更加广袤,东侧还有虎视眈眈的游牧部落,区区三百人是不够的,你说呢”

牧仁赶紧回道:“陛下说的是,微臣也颇为赞同,那这新到步军的管辖……”

“再增加三百土人士兵,其中一半划到李成功名下,一半划到孙德茂麾下”

这便是一千人了,孙德茂那里还有额图珲的一百骑兵!

牧仁面色依旧波澜不惊,“是,陛下”

“舰队试航完毕后,就留在那里,叫做瀛洲舰队,由孙秀涛担任指挥使,受海军大臣与你的双重指挥”

孙佳绩听了不禁有些失望,而牧仁却是开心的不得了,远隔重洋,虽然名义上受孙佳绩的指挥,不过终究受自己的指挥多一些,看来大汗对自己还是信任的啊。

不过问题来了,有了这支强大的舰队,莫非大汗有其它的想法,如今瀛洲到俄勒冈一带完全没有什么海上的大敌啊。

最新小说: 重生之秀色田园 丞相未嫁 半仙难为 汉宫秋之牡丹怨 休夫无效:妖孽王爷狠疼人 大唐俞娘子 开启我的帝国时代 替身归来 宠媚 在重生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