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卫生纸的过程,所有的过程,构成了经营者的人生。
然而,越是萧条的年代,企业的经营活动就越难以维持。
对于许多国企来说,生产就是亏本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了,降低生产频率,减少经营活动,已经成为了许多国企的命运。
一些地区,甚至要专门派出党政干部,盯着当地工厂,让他们限量限时的生产。
对工厂是这样,对实验室和研究所,其实也是这样。
研究所也需要物资流动起来。
年轻的研究员需要做简单的实验,生产简单的实验材料,例如常用的药剂等等。而高年资的研究者需要承接项目,追求合作以锻炼能力……
所有这些,都需要研究机构流动起来。
畜牧领域,已经很久没有像是牛的胚胎移植这样的大项目了。
杨锐的课题组以200头牛为单位做超数排卵,光是这个消息,就足以在业内引起轰动了。
超数排卵只是牛的胚胎移植的第一个步骤,其后还有人工授精,胚胎采集和鉴别,胚胎分割、胚胎移植等步骤,若是有必要的话,中间还有一个胚胎冷冻和解冻的过程。这么多的步骤,要是以一头牛或者几头牛为单位的话,一个实验室倒是忙得过来,但若是以200头牛为单位,或者更多头牛为目标,那就不是遗传工程实验室8个人的小组织,能完成全部步骤的了。
不管是20年代也好,60年代也罢,又或者80年代乃至于21世纪,研究所和小作坊的很大一点的区别,就在于研究所的标准化,让它能够随时寻找对接的机构,以扩大规模。
小作坊联合起来,是不能成为大工厂的,而研究所联合起来,是能够成就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人体基因组计划的。
当姜志军来到海淀区遗传工程实验室的时候,聚集在这里的人群,虽然没有指望自己能够参与什么重要的计划,但他们指望两百头乃至于更多头牛的大规模研究,用得上自己。
不管是制作试剂,混合激素,操作手术,查遗补缺,总而言之,许多好几年都没有一个像样项目的研究所,只能茫茫然的寻找出路。
要是在21世纪,各家研究机构,兴许还不会如此的兴高采烈——21世纪的生物服务公司众多,而且多是为研究所和大专院校而服务的,不管是要什么药剂,或者是要做什么细胞,设计什么引物,都有相应的生物技术公司提供,其他非盈利的学校和研究机构,是一点边都沾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