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对诺贝尔奖的认可,终究与杨锐脱不开关系。
所谓的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提供技术,再经过工厂化,投放市场,其实就是后世烂大街的产学研一体化,也是杨锐对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发展构想中的重要一环。
国内的科研环境和社会氛围,决定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不可能获得天量的公共经费,或者大量的慈善捐助,这是现实所决定的,即使有七千万个文人去呼吁,也是没什么鸟用。
对科学家来说,违背现实是最没有意思的事,理论永远是依附于现实的,既然不能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路子,杨锐就要给离子通道实验室找一个新路子——产学研一体化就很好用了。
其实,80年代的中国,对于知识的渴望是很强的,知识的价值也是很高的,中关村最初崛起的几家公司,包括联想在内,说穿了,用的都是中科院的资源。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在联想工作,产生的价值就是联想的市值了,换一个思路,方正就是个不错的反例。
北大方正的结构,也是杨锐有所了解的。
不过,处于目前的环境下,杨锐反而对个人财富看的比较淡了,将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拉起来,让它真正的成为世界级的实验室,才是最符合杨锐意愿的选择。
而以国内的大环境来说,经商是最容易赚钱的。
这是个体户随便走南闯北,就能赚到百万身价的时代,大部分人之所以没有富起来,只是因为三个原因,第一是胆子小,第二是没本钱,第三是运气差。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不是说着玩的。
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有资本,有政策,只要胆子大一点,没有不赚钱的。
杨锐唯一顾虑的,也就是莫要因为生意影响了实验室的环境。
产学研一体的构造,就等于是设置的防火墙,实验室继续做实验室的研究,只是规模要有所扩大,但是,相较于源源不断的经费,多养几名研究员,实在算不得什么。
相比之下,胡秘书考虑更多的就是产业方面了。
他自己也是做了些工作,做好了与杨锐再做探讨的准备,来到离子通道实验室,却是被门房秦大爷告知:“杨主任去上课了,给大二的学生们授课呢。”
胡秘书这才像是反应过来似的,杨锐原来不止是研究员,现在还是北大的教授了。
“哪间教室?怎么走?”
“直走就是了,前面右转,你注意看,是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