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里清闲地很,哪儿有什么公务需得连休沐之日都得去紧赶的……
怕是在书房里呆着揪头发呢。
说起来,她家老爷在苏州知府这个位置上,一坐便是这许多年,年年官员评考里都是不上不下,虽是无过,却也谈不上有功。
苏州这块地方,在旁人眼里是块肥肉,富庶又安稳,可正因是太过安稳……近年来又是风调雨顺……想要做出些什么真正的功绩,也是不易。
更何况,她隐隐听说,如今朝廷官员补缺这一块儿,本就比往年来得要更加严苛。
有些人背地里花了银子通关系,就想被调回京城去,然一等好些年,也是没个准信。
她倒是觉得天高皇帝远,小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可她家老爷骨子里是个有抱负的,这几年来因此心中颇有几分郁郁不振。
待到了用晚饭的时辰,吕氏方才使人去请了文远。
简单地用罢了晚饭,孩子们退了下去之后,夫妻二人则在院中散了会儿步。
此时,一名丫鬟从前院回来,上前行礼道:“老爷,方才前衙有人送了封信过来,说是给您的。”
文远微一挑眉。
“可是邮驿里的人?”
丫鬟摇头:“说是一名年轻人,未有道明身份,只留下了这一封信。”
文远将信接过,心中不免有些疑惑。
他没急着拆开,而是先回到了房中。
吕氏也跟了回去。
“原是权兄的回信……我还当是谁。”
文远已将信拆开,先看了署名与字迹,不由笑着叹了口气。
“那倒怪了,既是权大人的回信,送信的人为何不肯道明身份呢。”吕氏边坐下,边玩笑着说道:“又避开了邮驿,专程使人来送,倒像是什么要紧密信似得。”
但她再清楚不过,权恕这封信,回的应是先前她家老爷去信恭贺对方回京升任之事。
文远边去看信,边道:“我与权兄乃是同年,我比他还要早些被放到苏州来……”
这几年,他觉得着急时,最常想到的便是在泰安州任知府的权兄,二人时常互相在信中安慰。
咳,好吧,实则多半是他在求安慰。
可日后这打着互相安慰的幌子来求安慰的事情,却是不能再做了……
看来以后只能用权兄好歹比他老了几岁,来稍稍宽慰一下自己了。
去年泰山地动,却几乎无甚百姓伤亡,此等大功,足以叫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