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别于式枚后,李奇维便上了宋大全的人力车,准备回家。 于式枚会在近期,进京面圣,带上自己的改革纲要,结果估计得一个多月才能知晓。 没办法,清朝目前的交通系统还是太落后了。 于式枚只能坐船先到天津,然后走陆路达到京城。 这一个月,李奇维可不会浪费,他要好好梳理自己接下来在国内的计划。 概括而言,一共有三件大事。 第一件,就是推动清朝的教育改革。 李奇维很有自知之明,他的科学之城计划,乃至更隐秘的武力计划,都离不开庞大的理工人才。 如果靠他自己,就算他能建立十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是杯水车薪。 而且工业体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生和工程师,还有无数的熟练工人,技工等等。 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工程。 所以他需要借力。 西方世界是肯定不可靠的,只有华夏才能给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李奇维就是借助一国之力,来实现自己的计划。 而在这个过程中,华夏本身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所有的技术都沉淀在内部,被消化成真正的力量。 可谓是一举两得。 而满清千算万算,也不会算到,大学办的越多,清朝覆灭的速度就越快。 真实历史上,清朝就陷入了这种困境。 不改革,慢性死亡;改革,死的更快。 也许慈禧就是参透了这一点,才会那么奢靡,全然不顾国家前程,只想自己死前爽一把。 第二件,以自己的名义,建立私立大学。 有了庞大的教育基础后,还需要一个领头羊。 它代表最先进的教育水平,产生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未来的世界无比混乱,对于大学的发展更加重要。 因为只有战争年代,科学技术才会产生突飞猛进的跨越,这一点毋庸置疑。 即便有了自己的建议,李奇维也不相信,以清朝尿性,能办成什么牛逼的大学。 所以,他要做那个领头羊! 他创建的大学,必须是清朝最好的大学,乃至像剑桥一样,成为世界名校。 因此,李奇维要赶紧把想办的大学构思规划出来。 这一点可不容易。 最重要的就是确定大学的定位和管理体系。 李奇维想参考的就是西方的体系,但也不完全一样。 此时的欧美和未来一样,对于大学的各种称呼和划分比较多,也比较细致。 主要的有:University、Institute、School、College、Academy等。 比如哈佛大学的英文是【Harvard University】。 University主要是指综合性大学,一般由很多个学院组成,涵盖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