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奇维听完任鸿隽的故事后,他在脑海里已经对华夏科学社有了很深的了解。
真实历史上,由任鸿隽、赵元任、杨杏佛三人带头,9位留学生共同商议,建立了科学社。
并且选举老大哥任鸿隽为社长。
一方面他的年龄最大,另一方面他还是美国名校的理工科硕士。
在那个年代,他的资历是绝对能够服众的。
毕竟他们要建立的是传播科学的社团,因此社长自身的硬实力非常重要,不能让外行来当。
华夏科学社刚成立时,只有9位创始人社员。
旗下创建了《科学》、《科学画报》、《科学译丛》等专业科普刊物。
后来随着任鸿隽等人不断运营,科学社逐渐有了名气。
到了1917年,社团人数增加到了35人。
他们主要来自科学、教育、工程、医学等专业技术极强的领域。
这些专业人士的加入,让科学社的实力爆发式增强。
先后在华夏各地建造了图书馆和研究所,并在全国各省设立有分社,而总部则定址在上海。
就这样,华夏科学社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以近代华夏历史上第一个民间综合性科学团体的身份,取代了国家科学院的作用。
到了1949年,华夏科学社的社员已经激增到了3700多人。
从更高的层面来看,华夏科学社为华夏的科学体制化开创了先河。
自此以后,华夏物理学会、华夏化学会、华夏地质学会、华夏气象学会等科学学会应运而生。
它们共同在一起,组成了华夏的科学最高机构,保留了动乱时期的科学火种。
1959年,华夏科学社完成了历史使命,被解散。
李奇维接受完脑海中的信息后,不胜唏嘘。
这是一段华夏科学进步人士的波澜壮阔的历史。
他们不谋私利,不谋高官厚禄,几乎以最虔诚的热情,义务地帮助华夏提高科学水平。
这是一群理想之士。
他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精英,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