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实验过程。
真实历史上,他也用白光做了实验,效果不是非常好。
发展到现在,物理学家们把小孔改成了狭缝,获得了更好的实验效果。
再到未来,出现了激光器,光源的相干性大大提高。
而且得益于微纳工艺的发展,物理学家可以制造出只有几百纳米宽的狭缝。
这个宽度基本就和可见光的波长一样了,发生的干涉效应极其明显。
杨氏双缝干涉实验的精度,得到了飞跃式的提高。
而现在,吴有训要做的,就是重复这个实验,得到干涉条纹。
他面前的实验台上,摆好了各种仪器,还有给定的狭缝。
他需要通过测量狭缝的尺寸,来计算出S1到S2和S3之间的距离。
同时还有S2、S3到光屏上的距离、狭缝之间的距离等等参数。
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生而言,这可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
很快,吴有训便专注地投入到实验当中。
与此同时,伊蕾娜、兰彻等人,也都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伊蕾娜选到了实验二:卡文迪许扭矩实验。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测量万有引力常数G。
它是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18世纪末进行的实验。
没错,这个卡文迪许,就是创建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那位。
也算是李奇维、卢瑟福、威尔逊等人的祖师爷了。
这个实验设计的非常巧妙。
简单而言,就是先竖直固定一根丝线。
然后在丝线下方末端水平悬挂一根长杆,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扭秤。
在长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一个铅球A(质量已知)。
记录此时的长杆位置。
接着,在两个铅球A的旁边,再分别放上铅球B。
由于A和B之间的万有引力作用,长杆的角度会发生偏转。
根据偏转角度、铅球质量等数据,就可以计算出万有引力常数。
这个实验也是看起来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