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剪辑是梁坤做主导,麦克唐纳找来的剪辑师协助。梁坤又主动提出参与电影的全部制作流程,这是第一次。
他想学习知识,和诺兰、斯皮尔伯格两位大导演聊天后,梁坤知道要想拍出更好的电影,必须有足够的掌控力。各个方面他都得把关,一个环节出问题,电影质量就有可能下降。
首先是初剪。梁坤要将拍摄素材按照脚本的顺序拼接起来,剪辑成一个没有视觉特效、没有旁白和音乐的版本。他是顺着拍的,这个工作特别简单。
他初剪就剪出了一个精彩的故事,让剪辑师和麦克唐纳看了非常佩服。和上部电影一样,梁坤拍的无用片段依旧不多。因为他脑子里有清晰的画面做参考,不会拍偏的离谱,用不上的情节。
其次是正式剪辑。这一步是导演要精剪,把初剪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画面部分的工作到此完成。
接着是调色,一个重要的环节。好莱坞电影调色有一个套路,暗部偏深蓝,中间调偏青色,亮调偏品红,然后通过二级节点将亮部和中间调偏黄绿。
这样可以纠正亮部的白平衡,提升橙黄色饱和度,增强与暗部蓝绿色调的反差等等,总之增强电影整体的对比度。大多数好莱坞流水线作业差不多都是这么调出来的,观众们看着舒服。
要是调色这一环节做不好,特效方面花再多钱也救不回来。
《蜀山传》全片的调色就是灾难级别的,海外发行直接DVD打发了,院线都没上。说什么“一部难以逾越的神作”,“严重被低估”的人,是根本没有看过电影吧?这玩意上映时口碑都不是两极分化,所有人都说烂。
梁坤和剪辑师商量,是按照好莱坞的套路来的。他惊喜的发现,在调色时,系统训练也是给予辅助的。调的不好,系统会让他心里不舒服。
有辅助,意味着梁坤可以开挂,做出更好看的电影,甚至形成自己的风格。
很多导演有自己喜欢的色调,像《消失的爱人》原导演大卫-芬奇喜欢黑黄,喜欢用色调来强调气氛。这么做会显得有点刻意,但确实让观众们感觉更好。
《环太平洋》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对于电影色调上有着极高的修养。他的整个色调充满未来感,甚至有一种氤氲缭绕的蒸汽朋克感,渲染了电影的末日氛围。电影续集换了废柴导演,直接毁了这个好IP,还害的大甜甜背锅。
《英雄》则是以不同的衣服颜色取代电影交卷的换色,用红、白、蓝三色呈现三种故事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