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苏厨 >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

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胜利(1 / 1)

第七百八十四章模式的胜利

二月一过,江南大地上就忙碌开了。

农人们开始收拾畜栏,沟渠,从猪粪坑里挑出粪肥,整固田坎,翻耕田土,追肥……

蜀中移民虽然地里种着油菜,却也不能闲着,也得去边上圩田帮短工,没办法,地太多了,仅仅靠当地移民,实在是种不过来。

同时蜀中移民还要给他们带去优良的种植习惯,先进的种植工具,有了地窗秧房这玩意儿,沟垄里的秧苗可以提前下播,长得比往年更加茁壮。

十个蜀中移民的圩田,和十个两浙路移民的圩田,整整四万亩地,是苏油搞出来的试验田。

其中三分之一种小麦,四月收获前在麦垄间作棉苗,等到麦子收获后,麦田变成棉田,实现一年两收。

三分之一种油菜,四月收获后种中稻,同样实现一年两收。

剩下三分之一,还是老模式种早稻,但是育秧时间提前,同样能调配两季。

要实现肥力充足,就必须堆肥,好在淘泥本来就是这几年的工程任务,将溇港内的淤泥淘出来就已经很肥了,加上青草,粪肥,可以堆出不错的农家肥来。

至少十几年内,土地肥力都轮不到上化肥的地步。

每种一年后,还可以换种苜蓿或者豆子,也是积累氮肥的途径。

不过这些是后话了,现在光挖泥堆肥,都是苦活。

但是人的心气儿足了。

苏少保给了咱一片旱涝保收的肥田,不卖了命的种上,那就是失了德性。

人离乡贱,加入到移民队伍里来的人,首先都是有各种各样无奈的原因;

其次都不是懒人,都是有想法敢干的人。

通过后世的经验,苏油知道,这种人,只要给他一片能够自主的土地,他们就能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

这是移民们第一次觉得这日子有奔头,第一次堂堂正正为了自己活!

不仅仅壮劳力的男丁,就连妇女,老妪,老翁,都加入到这场波澜壮阔的大建设中来,烧水做饭后还得下田。

家中大些的娃子,他们还要负责养鸡,赶鸭下塘,还要领着弟弟妹妹们煮猪草喂猪。

苏油直接下令给各地军队,两浙路的军人,必须心系百姓精忠报国,因此农忙时节帮助百姓抢收抢种,是军人们应尽的义务!此次新军扩编,就从支农模范当中选拔!

有了军队的加入,太湖周边的大建设,更加热火朝天。

不过苏油也没有薄待他们,每人每天三百食料钱,和开荒的民工们同工同酬。

当兵的也需要未来,苏油对王中正大言不惭地宣称,这叫做劳动改造,易经伐髓,接受劳动人民再教育。

丑话先说在前头,今后的两浙路,肯定不需要这么多的军人,教育不过来的,那他们面临的就是专业淘汰!

淘汰下来的军人干什么?还不是种地?所以现在学习种植技术,也是为自己将来转业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最开心的是章惇和蔡京,思想工作做到位了,大家的未来都有了希望了,这俩货的工作一下子就轻松了下来。

加上报纸把控舆论宣传,两浙路,就如同苏油曾经履任过的每一个地方一样,陷入了一种狂热建设的情绪当中。

所以当晁补之拿着汴京漏勺出生的来信奔至的时候,苏油真挽着裤腿和张麒一起拉犁呢。

这也是江南特色,水田松软,即使没有牛,靠人力翻耕拉着尖角曲辕犁,两人一天也能翻耕两亩地。

一户人家,四十亩地翻完也得小一个月,这还是苏油给他们配备了最先进的坚犁的情况下。

苏油已经看到了收获季节时的麻烦。

然后幸灾乐祸地想象以后人力资源更加紧张后,那些守着几百亩良田雇不到人的豪强们的哭声。

看来江南的水牛要涨价了,得通知四通组织提前着手畜牧业……

三月插秧也是苦活,万幸的是蜀中早就发明出了一种“秧马”

秧马就像是一艘小独木舟,上面有筐子装秧苗,人可以坐在上面进行插秧工作,无需弯腰站在水田里插秧了。

饶是如此,等到两浙移民的地耕完,蜀中移民的油菜又该收获了。

苏油看着满眼丰硕饱满,已经三分之二转黄的油菜荚,感觉全身上下没有一个细胞不在喊痛,痛哭一场的心都有了:“老子这是造了什么孽啊……”

李老栓赶过来给苏油定性:“少爷你就不该是种地的人,何必逞这个强嘛。”

刘万春领着安和圩的乡亲们也过来了:“少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你白日里务工,夜里还要批阅公文,太操劳了。如今永安圩帮我们栽种好了水稻,该轮到我们来给给永安圩乡亲们收菜籽了!”

苏油也觉得自己最近的确有些过劳:“是逞不了强了……那我换个工种,给大家管理后勤还是没问题的。”

指挥村里支起几口大锅,有苏少保指导的大锅菜,让乡亲们一致竖起了大拇指,少保他早就该干这个!这才是他的正经活!

大锅菜也有大锅菜的做法,炒菜做大锅是香不了的,必须是炖菜,红烧菜,黄焖菜才地道。

油水要丰足,滋味要浓郁,一斗碗米饭浇淋上一大勺浇头,那滋味……啧啧啧……

苏少保做菜那是指定浪费不了一丁点的,比如一头猪,除了鬃毛牙齿蹄壳骨头,剩下的只要是肉,他就能给你料理成美食!

四月,菜籽收完,永安圩里开始蓄水翻耕,中稻的种植又开始了。

村头的水车大油坊开始运转了起来。

类似后世爆米花筒,不过放大了很多倍的大炒缸,将油菜籽放在里边转动炒制,节省了大量的人工。

炒制好的油菜籽,需要冷却,磨粉。

磨粉之后的菜籽沙,还要上大锅,蒸制大半个时辰,才能提高出油率。

之后放入圆柱形的铁桶当中,铁桶下方侧面有细密的小孔,用来出油。

然后就是初榨了。

如今有了液压设备,通过压强原理,一个水车坊也能得到足够大的压力。

这套装置,第一次榨油,就能榨出百分之七十的油料,然后将菜籽饼取出重新粉碎,再次蒸制进行复榨,才能将油料完全榨取出来。

出油率比传统手工榨油坊高出太多,而且不费人工。

剩下的就是纯菜籽饼,这是绝佳的饲料添加剂,鱼,禽,畜都用得。

第一锅菜籽油榨出来,整个永安圩上都飘满了菜油的清香!

“哈哈哈哈哈……”

苏油得意至极的笑声,传遍了整个村落,用李老栓的话说,少爷这是乐颠了!

这可不光光是一点油料的问题,这解决了太湖流域开发模式最大的瓶颈——满足各方利益的问题!

浙江移民没油菜不用管,以蜀中移民的永安圩来举例,两千亩地,丁均四十亩,户均两丁,就是二十五户人家。

两千亩地围出来,成本往高了算,按一贯一亩计,需要投资两千贯。

加上户均十贯的农具种子房屋之类的补贴,永安圩要达到让移民拎包入住的标准,共计需要两千二百五十贯。

四通商号将这些通通承揽了下来,其实成本比这个要低得多。

然后以土地上第一季油菜作为收益,按一亩地出油百斤计算,就是二十万斤菜油。

就算菜油价值只有香油,茶油的一半,五十文一斤,这里也是一万贯的收益!

刨去前期投入,四通将获得七千七百五十贯的利润!

这才特娘的又得面子又得里子!

当然实际收益率不可能做得到这么高,还有诸如管理成本等各项支出。

但是利润空间就在那里摆着,四通并没有赔本赚吆喝,有足够的动力刺激商贾们投入到苏湖土地开发中来。

这就是模式的胜利,两浙路转运司,真的能够做到不花朝廷一文钱,仅仅利用民间力量,将太湖开发这事情给办下来!

最新小说: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天空中一朵云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这个暴君,我养的!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皇叔 我在大唐是传奇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