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瓯市对林淼和晓晓要上春晚的宣传,前前后后全部算上,造势将近半年,但由于中间很长一段时间,围绕林淼的全都是更吸引老百姓眼球的负面新闻,所以这件事反倒被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直到除夕这天,《东瓯日报》在头版上用了一张极大的新闻照,宣布这件事情,全市乃至外海个别地方的人才恍然意识到,这个东瓯市的神童,简直特么的全才
而且,可爱爆了。
《寻仙》带红了《东瓯日报》,《东瓯日报》又带红了林淼,而循着《东瓯日报》的往期内容,人们又突然惊觉,林淼就是《寻仙》的作者,不但如此,还貌似是个天才。八岁登上春晚没什么好骄傲的,但如果八岁就拿了好些个全国大奖,甚至更直观的,八岁就已经完成小学学业,目前已经在准备中考,明年就要从湾湾口中的“国中”升到高中了呢?
没人能预料到,一本小说,一份报纸,一个孩子,居然以这样的方式,完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立体式营销,而且范围之广,受众之多,影响之大,甚至不亚于互联网时代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或许还更加厉害。毕竟互联网时代网民的记忆只有三天,而在纸媒时代,如果你红了,那就真的红了。作为一个符号,作为记忆的一部分,永远留在某几代人的心里。
这一点,老林没做到,因为文艺青年终归只是少数的。《小院杂谈》和《僦居发微》,最终的营销量,都只到200万册出头,原本被寄予希望的《问道》,靠着“家长经济”和“粉丝经济”的双重支撑,几个月下来也只堪堪卖出130万册“而已”,且注定不会有再版的机会。
但林淼,几乎马上就要做到了。
春晚还没开始,大年夜这天从早上开始,全国上下就至少有一亿人等着看书写《寻仙》的天才少年作家上台表演说少年都算客气了,准确来讲,“幼儿作家”还差不多。
同样的有人期待就有人等着泼粪,跃跃欲试要从林淼的表演中寻找破绽,并由此预设立场用一条自己脑补出的“证据链”推理出林淼绝对是造假先锋的人,绝对也不在少数。
不过更多的,还是纯粹的吃瓜群众。
时间从早上到中午,再从中午到下午。全国上下千家万户,全都拿出了一年到头最好的东西,相比看春晚和看神童,大家更在乎的,还是自家里的那顿团圆饭。家里条件好的呼朋唤友,花销无所谓,主要图个气氛;条件实在不行的,就图终于能给自己一个理由,到年底稍微吃顿好的。就连大冷天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也都有民政部门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