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几天,杨钊全情投入到赈灾中。
从戴家抄没出来的金银财宝这时派上了用场,外加房主管没有食言,主动捐赠了一批粮食和衣服,赈灾工作进行得很顺利。
县衙很快筹集到了五百石粮食,紧急发往各受灾区域。
灾民人数在八百到一千之间,这些粮食足够他们吃一个月了。
余下的可灾情发展另行慢慢募集。
同时,杨钊将这些灾民们发动起来,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由县衙出资购买物质,再由这些灾民们自己动手,迅速地在各地搭建起临时的棚房,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
杨钊的这番动作大家都看在眼里。
即使是那些没有受过教化的愚昧乡民,在看见杨钊后,都充满了感激和敬意。
杨钊走在路上时,也经常会有乡民端一碗清水来孝敬他。
生活在古代生活,杨钊是十分注意卫生安全的,从不喝生水。
可乡民们不太会说话,他们也知道,便用一碗水来传达他们的情感。杨钊接过他们递来的水,通常都会喝上一口,然后看着乡民满足而感激地离开。
刘老根和万余年等人也在招募来的劳工之列,县衙按天计算劳酬,从不拖欠。
万余年曾拉着刘老根专门找到杨钊,表达了他的敬佩:
“四年前(天宝元年),县里也发了一次大水,只淹了不到一百顷地,远没有这次的洪水大。可就是那次水灾,县里堆满了无家可归的灾民,大家都饿着肚子,只能上山里去扒树皮、挖草根来填肚子,把周围的几座山都掏空了,还有不少人到最后就活活给饿死了……而这一次,即便受了这么大的灾,却没有一个人挨饿,没有一个人露宿在野外。我们大伙心里都清楚,这是杨县尉的功劳。刘老根喊的没错,杨县尉真是青天老爷啊,老汉活了大把年龄,总算等到上天开眼了,让我见着了青天老爷的模样……”
“万老丈言重了。”
杨钊是打心里觉得,地方上出了灾情,地方官及时救灾,算不得什么功劳。
况且在当权者眼里,也没把这当做功劳。
无论这些老百姓如何感激他,都不会对他的仕途有任何帮助。
而那些能影响他仕途的人,正忙着四处去收集他的罪证,他们压根看不见杨钊此时的辛劳,即便看见了,也理解不了。
包括李审都不能理解。
李审曾多次提醒杨钊,应当把赈灾的事放一放,先去应对李贞元等人的构陷。
毕竟这关系到杨钊的仕途,甚至性命。
而且李审也说得没错,如果杨钊此时不反击,任由李贞元等人肆意诬陷,让县衙里的其他人看见了,会以为连杨钊自己都放弃了抵抗。
这将使本就不利的局势更加危险。
甚至会形成墙倒众人推的局面……
杨钊偶尔回一趟县衙,也能感受到局势越发不利。
即便没有房主管的事先告知,单看衙门里同僚们逐渐疏远和冷落的态度,杨钊也明白了,李贞元正在不遗余力地收罗他的罪状。
他们都相信杨钊此次难逃劫数,所以才不得不选择远离,明哲保身……
事已至此,也确实没了抗争的必要。
杨钊也得同他们一样,选择明哲保身。
不过,在脱下官服之前,杨钊还得做好最后的防范。
房主管曾告诉他,只要他主动辞去县尉之职,便不会被追究罪责。
但房主管的话,能有几分可信度?
况且,就算房主管说话算话,也不代表那就是李择言和李贞元的意思。
为防止自己在辞官后仍难逃问罪,杨钊搜集了揭示房公渠决堤真实原因的凭证,主要是陈工和临近乡民的证词,又誊抄了一份他就任扶风后的县衙账簿和青苗簿,用来证实他在这三个月的政绩……
他让杨铆带上这些凭证,先一步出了扶风县。
如果他在扶风县内出了任何意外,杨铆会带着这些凭证去成都寻求鲜于仲通的帮助。
一切安排妥当后,杨钊最后一次来到尉廨。
对于自己办公了三个月的地方,杨钊没有太多留恋。
他利落地脱下了身上的皂青襕袍,取下武冠,摘下腰间的铜印,连带脚上的乌靴也脱了下来,整整齐齐地摆放在案头上。
换上他来时穿的那套平民衣物。
按照惯例,县尉离任,不管是调任他地还是自免去职,都得当面向县令辞行。
毕竟,大唐不是东晋,杨钊也做不到陶渊明那样任性洒脱。
但杨钊并没有去跟李贞元辞行。他想,李贞元大概现在也不想见他吧,就这样悄然离开,对双方都好。
杨钊只是按照规矩留了封辞职信,就压在铜印下。
那是一封空白书信。
对李贞元这类的人,杨钊一点笔墨也不想浪费,哪怕写上几句泄愤的话,都是浪费精力。
他另写了一封信,是送往玉溪园的。
信的内容很简短,他告诉房主管,等他定居下来后,会将新的住址发过来,希望房主管能定期告知他天度乡一百顷集体耕种的土地的情况。
这也是扶风县内杨钊最牵挂的地方了。
…………
出县衙时。
迎头撞上了一个工曹房的杂役。
那杂役抬头一见是杨钊,吓了一跳,连忙道歉:“杨县尉,对不起,我刚没注意到是你……”
“没事。”
那杂役随即注意到了杨钊身上的平民衣服,惊讶道:“杨县尉,你这是?”
“以后我便不是你们的县尉了。”
杨钊已经走出去了几步,却听见那杂役又从身后追了上来。
“杨……县尉,其实大家伙心里都十分敬佩你。你是一个好县尉……”
杨钊有点动容了。
衙门里一个他叫不出名字来的小杂役,竟给了他这么高的评价,还是在他已经失势之后。
出县衙大门。
门卒还是杜大友,正打着盹。
杜大友也看见了杨钊身上的平民衣服,也是一声惊讶:“杨县尉,你这是……”
为了避免麻烦,杨钊回了句:“我有事出去走一趟。”
便离开了扶风县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