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崇祯皇帝宣扬自己慎独之学,但最终都被罢免。
说他言行合一则是指一生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毫不动摇,与其他道貌岸然的东林党人不同。
后建奴南下,绝食两周而亡。
“临浦有才,允文允武,名不虚传!”
刘宗周连道无妨,反而说起时下东林学子对秦浩明的评价。
“小子有愧,些许虚名,入不得先生之耳。”
秦浩明讪笑几声,自己这个水货,要和历史上大明最后一个大儒比文化,真是萤火之光岂能与皓月争辉?
“世风日下,礼乐崩坏。商贾之民不念皇恩浩荡,却勾结建奴,理应杀之。破虏所为,实乃大快人心!
然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急功近利,是无法解决国家的根本问题的。
希望破虏今后能劝慰天子,先修德治心,亲近儒臣,这才是为治的根本。
须知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故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秦浩明刚重新坐下,刘宗周立马向他推销自己的想法。言语恳切,忧国忧民。
秦浩明摇摇头,怪不得刘宗周三次起复,三次被革职。
他虽素负清望,但毕竟只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思想家,而不是一位运筹帷幄的政治家,因此他的一些主张并不合时宜。
崇祯帝急于求治,刘宗周却说先治心,崇祯帝要求才望之士,刘宗周却说操守。
崇祯帝问退敌弭寇之术,刘宗周却说仁义为本。故崇祯说他愎拗偏迂,次次将他革职。
“先生此言皆乃太平盛世的治世之言,与目前国情有所不同,故破虏不敢苟同。
当务之急,乃是击退建奴,平息内乱,筹措军饷,解决国家财政危机,方为正理。”
老先生虽然才识不缺,为人正直。但扪心自问易地而处,自己也不赞同他的观点。
“先生可知,国家命运的艰难现在已到了极点。可是现在朝堂议论的人只求道理上讲得通,就是不看看形势的轻重缓急。
只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根本不考虑事情的发展。
朝堂上天天你争我吵不说,统兵在外的将领一举一动还要接受他们的遥控,一个人干事,却有许多张嘴巴在那里议论。
然大多是清谈,于事无补。先生认为正常吗?”
或许觉得自己起先的语气言论有些生硬,秦浩明放缓声调,举目前朝廷的一些弊病予以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