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挑灯夜读。”
朱棣诧异抬眼,看向这个忽视了近十年的儿子。
仪华注意到朱棣的目光,她心里一喜,声音却依然平缓:“王爷,若是觉得臣妾话有所虚,其实您可以招见炽儿的师傅们一见,问一问炽儿的功课学识到底如何?臣妾相信他们的回答不会让王爷失望。”
闻言,朱高炽盈满泪水的眼睛一亮。隐隐含着期盼的望着朱棣,又紧张万分的低下头,如此反复。
仪华亦望着朱棣,期盼的目光中,透着几分恳求。
一时间,敞亮的屋子里静默无声,金灿灿的阳光大片大片的穿过了窗户纸,逶迤进来,将三人的身影拖得颀长而又汇集一处。
朱棣从四束目光的注视下,转头朝外面喊了一声“陈德海”,等听到陈德海答应了,他吩咐道:“午饭备好,就端进来,在备些洗具侍候世子盥洗,上学堂。”
话落下,门帘外传来了窸窸窣窣的响声。片刻后,端着吃食、捧着洗具的侍人鱼贯而入。
原本寂静的屋子,又回到了初时静谧的气氛,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盥洗毕,朱高炽木然拱手一礼,动作僵硬:“父王,儿子告退。”
朱棣目光放在炕桌上,并没有看朱高炽,只随意“恩”了一声。
朱高炽又抬头看了一眼仪华,硬生生挤了个笑脸,低声道:“母妃,儿子走了。晚间再过来请安。”
那一眼,毫无生气,也无焦距。只有无尽的灰黯。
这一眼,看得仪华心尖儿针扎一样的疼,却又无可奈何。
一个人的想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在朱棣心里一直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或者一直不愿朱高炽做这个世子,但他无法改变朱元璋的圣意,所以对朱高炽就有了偏见,有了迁怒。
仪华无奈的想着,眼见朱高炽落寞的离开,她忙打起了精神,对手拿斗篷的盼夏说了一句“我来吧”,又走过去接过斗篷,一边为他披上一边柔声说道:“今儿虽是立春,但早晚还冷得很,晚间你早些过来,再试一下鞋子的大小,我今晚好加了羊毛进去,赶着这两日做出来。”
母亲温柔的抚慰,永远都是心灵的救赎。朱高炽无神的眸子,渐渐地有了光亮,最后再仪华温柔而坚定的目光中,他眼里重新绽放了光彩,吸了吸鼻子。点头道:“母妃,那儿子去学堂了。”
仪华看了这才心里放心,又忍下捏他胖嘟嘟脸颊的念头,连声嘱咐了好些话,方让随从侍候朱高炽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