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边城,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沈从文的小说,那如梦如幻的湘西边陲,还有摆渡为生的老船夫和他的孙女翠翠姑娘。
其实在红石湾的水库下面,也沉睡着一座叫做“边城”的千年古镇,它就是麻埠街。
北魏时期,麻埠镇隶属霍州边城郡,所以后世也称之为“边城”。一直到解放初期,镇南的城门楼上还镌有“边城保障”的4字砖雕。
北宋年间,麻埠街是全国的12茶市之一。清末民初,安徽茶厘设南北两局,南局设于皖南屯溪,北局就设在麻埠,由此也可以想象红石湾一带当年茶市的盛况了。
五月的一天,老车书记从公社开会归来,也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红石湾大队就要通电了。目前的电线杆子已经埋到了柳冲,再翻过两座大山就到家门口了。
车书记在大喇叭通知里还再三强调,安电需要的所有耗材,全部由国家无偿提供。但各家各户都要派出劳力,协助供电所的同志抬电线杆、扯高压线。
原来,当地政府正在大力推动送电下乡工程,电站领导首先想到了水库周边的各个乡镇,也是库区移民的集中安置区。
当年在“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下,麻埠、流波等地的土著居民舍小家为大家,离开了世代居住的土地,这些年来也没有得到多少像样的补偿。如今送电下乡了,库区的乡村如果不能最先用上电,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所以各级主管领导当即拍板,送电下乡库区优先。尽管红石湾、柳冲这样的山旮旯不通省道、县道,连条通往山外的机耕路都没有。但就算是爬山涉水、肩跳人扛,也要把党的温暖和光明送过去,山乡的农家一户都不能少。
所以在八十年代初期,红石湾是最先通电的少数山乡之一。据说最初两年连电费都不收,可把那些还在使用煤油灯照明的山外人羡慕死了。
在老车书记的带领下,王世川与红石湾大队的一百多位青壮社员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沿着一条条茂林丛生的峡谷,转山开出了一条柳冲通往红石湾大队的简易通道,总里程大概有四十多里。砍倒了途中可能阻挡高压电线前行的树木和毛竹;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涧上,架设了简易的木桥;在无处落脚的山崖边,挖凿了可供三人并排行走的简易栈道。
每根电线杆都是两吨多重、十几米高的重头货,在没有任何机械助力的情况下,全靠人力搬进大山,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
供电所的施工人员现场勘查之后,给出了两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