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18岁的年轻女孩,出生于新西兰,不过她母亲前后在华国工作了11年,韩乐蕊在华国也呆了5年,而且是在沪上和帝都两地的国际学校读的小学和初中,她的汉语比母亲好不少,至少日常交流没问题。
安娜含笑微微点头答应,示意她听讲。
杨一斌回答完了这个问题,紧跟着一个满脸小胡子的西方年轻人,自我介绍名叫阿勒克斯·威尔森,是来自欧洲的一位年轻创意人。
这家伙挺有名,跟杨一斌年纪差不多,拿过纽约广告节的全场大奖,英国D&AD广告节黄铅笔设计大奖,还拿过两座戛纳创意节金狮奖,可惜分量最重的戛纳创意节全场大奖他没有拿到过。
这哥们可能是有点嫉妒,说话也不怎么客气。
他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
“杨先生,在我看来,亚洲广告人过多关注于理念的革新,关注于在广告之中融入所谓的感情元素,这在我看来是一种偏离常规的做法,注定无法持久。”
“只有新技巧的不断使用才能保证广告的持续创新,所以我完全不同意您刚才说的理念大于技巧的说法。在我看来,技巧类更是西方人的专长,您认为亚洲人在技巧方面能追的上吗?”
靠,这话说的,什么叫技巧类是西方人的专长?
这家伙真是,一句话得罪了在座的所有亚洲人。
不少亚洲的创意人都在肚子里暗骂这个叫阿勒克斯的家伙。
连底下那些常年工作在亚洲地区的西方人也觉得这句话有些刺耳,这多少带有挑衅意味了。
你是嫉妒演讲人拿到了两座戛纳全场大奖吧?
这真是……。
安德鲁·海耶斯眉头都皱紧了,她示意杨一斌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
杨一斌朝她摆了摆手,随后回应道:
“阿勒克斯是吗?你说技巧是独属于西方的,这结论是从哪里得出的?现在这个世界技术的创新是世界性的,甚至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也并不独属于西方。您这么有把握的话,那打个赌?”
阿勒克斯问道:
“什么赌?”
“全球五大广告节中最重视技巧的是伦敦广告节,这样吧,咱们每人设计一个视频类技巧广告,参加今年的伦敦广告节的技巧类评选项目,看谁能拿下全场大奖,或者看谁的广告刷下的大奖更多,你敢不敢?”
别嘴上逼逼,有本事用作品说话。
这句话一说,底下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