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会的出身在满朝文武中可说寻常,甚至清贫了。虽说他自幼吃穿倒也不愁,可也仅止于此了。其父母经营着一家书斋,以此为生。他读书时功课尚可,而后科举入仕考了个平平的名次。”两朝老臣,家族中又世代有不少族人为官的王散对前朝旧事的知晓可说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说到这里,他顿了一顿,不忘道,“钟会同我们杨大人是一届的学子,我们杨大人连中三元,钟会却是再不起眼不过了。”
似这等名次不上不下,不算出挑的考生放在小县城中或许会被人唤一声“举人老爷”,可放到长安城这等地方……每逢庙会那些摆摊帮人写信的文士先生中,这等“举人老爷”可不在少数。
钟会在这等“举人老爷”中还算幸运的,当年凑巧大理寺有空缺,进了大理寺,做了个整理库房书册的小吏。
彼时适逢改朝换代之时,所有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起义、打仗之事上,除了大理寺的人,没有多少人会把目光放在这个整理书册的小吏身上。
“若是放在往年,除了改朝换代那几年的任何一年,钟会之名绝对会名动整个长安城。”纪峰说这些时神情复杂,“大理寺库房里那些经年不破的旧桉,在他手中破了不知凡几。”
若放在盛世,这样的官吏绝对会名动整个大周,成为话本子里的传奇人物。
可惜,在朝代更迭大事之下,旁的事都不算什么大事。
不过,这不代表大理寺中的老人以及长安城中那些时刻关注朝中官员的重臣会遗漏这个人。
而后新帝立朝,一部分年迈的官员告老还乡,当年年岁已大的大理寺卿也还了乡,位子空了出来。
数月之后,新帝一道圣旨钦点一个大理寺名不见经传的小吏为大理寺卿。彼时不少人都在猜测这个小吏到底是什么背景,可往上挖了这个小吏的数代依旧是徒劳的。这个小吏的祖上非但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人物,且越挖越是贫苦,这个小吏往上数三代只是个寻常的种番薯的农夫。
这一番深挖极大的鼓舞了不少出身寻常、自觉壮志无法得酬的学子,人人都道新帝是个知人善任,不看出身的。
而后,就在众人的目光中,这位上任仅三天的大理寺卿就这么突然失足落水而亡了。
如同黑夜盛开的烟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又迅速凋零。
长安城中因为他的“死”着实热闹了一段时日,可很快……不缺新鲜事的长安城就忘了这个人。
二十年的时间,若非这个人以这般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