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重振皇明从天启开始 > 第十三章 红衣大炮适合不适合守城

第十三章 红衣大炮适合不适合守城(1 / 1)

虽然阮氏想再给袁崇焕生个孩子,但是现代人袁崇焕并没有配合她。

他本来想效仿一些民国时期的革命先烈,新婚之夜给旧式婚姻许配来的女人讲讲婚姻自由,科普一下女子权利,要么合法离婚,放对方去追寻自我。

可一看阮氏兼具温温柔柔与勤劳肯干的背影,袁崇焕便听之任之地心想,算了罢,无知也是幸福的一种。

跟其他明朝女人比起来,她觉得她够幸福的了。

非要让她了解现代女人是怎么活的,是怎么接受教育、独立工作生活的,那对阮氏来讲简直是一种残忍。

于是袁崇焕就把这份功夫用到了邸报和塘报上,他用了半个晚上兼一个上午,将督师府中还保存着的邸报和塘报都翻了一遍,总算把如今的朝堂局势了解了个十之七八。

到了第二天中午吃过饭后,同知程维楧和通判金启倧来找袁崇焕了,这两位毫无疑问亦是站在袁崇焕这一边的守城派,尤其是金启倧,高第下令将锦州、右屯、大凌三城的明军后撤回山海关时,他比袁崇焕还要义愤填膺。

此时金启倧也毫不掩饰他的直率脾气,“袁臬台,你快管管那三吉八藏罢。”

袁崇焕一下子没反应过来,“谁?”

程维楧用胳膊肘杵了金启倧一下,道,“你怎么那么没礼貌呢?人家是汉人,有自己的姓。”

金启倧“哦”了一声,换了个说法道,“就那王喇嘛,你快管管那王喇嘛罢。”

袁崇焕这回没再问“是哪个王喇嘛”,经过邸报和塘报的信息补充,他知道王喇嘛就是后来广渠门之战时,袁崇焕“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的那个王喇嘛。

“喇嘛”这个词,在明朝通指藏传佛教的僧人,现代人总有一种偏见,认为藏传佛教是藏族这个族群的传统宗教,实际上在明末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儿。

明末的藏传佛教显然是超越了族群和地域的,蒙古和满清都尊崇藏传佛教,许多喇嘛便在辽东及蒙古、满清之间往来,传法授徒,结交施主,跟洋人传教士从欧洲远道而来向明人传播西学和天主教差不多是一个性质。

由于喇嘛这个身份超越了政治阵营和族群地域,因此明末朝廷便允许用喇嘛作为对蒙、清交涉的外交使臣,专门负责为明廷抚赏联络。

既然藏传佛教在明末并不是藏族的传统宗教,那么喇嘛也不是现代人所认为的“藏人”,起码历史上孙承宗和袁崇焕所信用的喇嘛,在出家之前都是汉人。

当时汉人出家作喇嘛,在甘肃、青海等藏汉蒙诸族杂居之地相当流行。

五台山因佛书上说是文殊菩萨道场,自古即是汉藏蒙百姓的景仰圣地,更因自元朝以来,皇家的佛教法事一直十分盛行,故而甘、青一带有不少出家作喇嘛的汉人。

所以王喇嘛应该是有一个完整的汉名的,但是为了表示尊重他的宗教信仰,这个名字一般是不叫的,即使是在历史上袁崇焕给他表功的奏疏里,王喇嘛始终就是“王喇嘛”。

因为按照藏传佛教传统,一个人但凡出家当了僧人,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经寺院堪布剃度,重新起一个法名,一旦起了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

王喇嘛的法名就是“三吉八藏”,假设参照现代西藏的音译,大约能翻译成“桑吉巴桑”,“桑吉”意指“佛”,“巴桑”意指藏历之中的金曜日。

喇嘛起名,有以生日那天所值之星作为名字一部分的习惯,因此王喇嘛虽然没了俗名,生卒年也不可考,但是他法名里面有一个“巴桑”,后人便能推测出他出生在藏历某年某个星期五的一天。

现代人袁崇焕当然是尊重这位王喇嘛的,要放在现代,王喇嘛属于是有特殊技能的专业外交人才,明廷尊崇儒法的士大夫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尤其当时的蒙古是全心信仰藏传佛教的,关乎边疆之事,喇嘛不可或缺。

袁崇焕赶紧问道,“什么事?”

金启倧道,“不知道,只见到他跟满中军在城外吵起来了,他们说的是蒙古话,咱们都听不懂。”

袁崇焕赶紧披上斗篷,道,“他们俩现在在哪儿啊?走!带我去看看。”

天还是冷得出奇,这时下的是小雪,雪花一点点地从天下飘下来,一着地就化成了一滩滩的水,马蹄子踩在冰凉的水里,将马背上的袁崇焕颠簸得一晃一哆嗦。

好在宁远城不大,三人骑着马,很快就来到了城外。

城外坚壁清野的工作还在继续,几位将领骑在马上,监督着手下家丁和士兵护送百姓入城。

满桂和王喇嘛的争执就是在马背上发生的,二人一人一匹马,在马上叽里咕噜地说着什么。

袁崇焕骑近了一听,二人果然说的是蒙语。

大约是因为都觉得其他人听不懂他们俩在说什么,他们俩的嗓门都有点儿大,神情倒不是很凶悍。

他不知道历史上的那个袁崇焕该不该懂蒙古语,按理说,袁崇焕三十五岁之前都在科举,理应没空学蒙语。

但又转念一想,晚明士大夫的学习能力都挺强的,徐光启三十八岁结识利玛窦开始学习葡萄牙语,四十一岁就能跟传教士们沟通无障碍了。

说不定袁崇焕来辽东之后又学了一门蒙语呢。

就在袁崇焕思忖间,满桂和王喇嘛见他亲来城郊,皆翻身下马,朝他作揖行礼,切换回了汉语道,“袁臬台。”

袁崇焕见这两位技术人才朝自己行礼,心里相当过意不去,立刻下了马,拱手回礼,又直起身道,“听说你们俩起了争执,我过来看看。”

满桂道,“没什么大事,我们俩是在讨论城外那红衣大炮该不该搬回城中去。”

王喇嘛道,“我说该搬,满中军说不该搬,袁臬台你来得正好,你发个话,这红衣大炮到底该不该搬回城中。”

袁崇焕当然是赞成王喇嘛的,宁远之战要不用红衣大炮,根本连打退后金的希望都没有。

但袁崇焕没有一下子就站到王喇嘛这边,满桂是袁崇焕这里少有的既可靠又能征善战的武将,袁崇焕不愿意对满桂采用粗暴作风,一下子就把他的提议否定掉。

而且昨天他跟满桂才一起分析过,山海关和东江镇都不发兵救援,宁远城现在就等于一座孤城,在这种情况下,满桂为何会不赞成将红衣大炮搬入城内呢?

于是袁崇焕先向满桂问道,“这红衣大炮现在搁在哪里?”

满桂道,“还是放在宁远北边隘口的首山和窟窿山,我动都没动。”

袁崇焕开始循循善诱,“为什么不动呢?”

满桂道,“红衣大炮虽然威力巨大,但是不适合用于守城。”

袁崇焕没有反驳,而是继续追问道,“为何?”

满桂回道,“这种从西洋传来的重型火炮笨重不堪,运输不便,杀伤集中在一个小区域,而后金八旗以骑兵为主,最讲究灵活机动,不比欧罗巴的洋人,他们打仗都是海上炮战,开着船你追我赶。”

“这种红衣大炮适用于攻城和海战,而不是野战和守城,咱们现在就是不用这个炮,只要布置得当,实际上同样能守住,如果奴酋准备长期围困,那即使咱们有红衣大炮,其实也没什么用,最后还是要看有没有援军。”

袁崇焕问道,“怎么会没有用呢?这红衣大炮,是李之藻从濠镜购进,调往京营由士兵习练熟悉后,再选了其中十一门送到宁远来的。”

“孙督师之前为这红衣大炮,还特意求了陛下,从京营将精通火器的彭簪古等将领调到宁远任火器把总,要说这专业火炮手,咱们现在也不缺啊。”

满桂道,“这红衣大炮要从西洋而来,自然要按西法指点使用,这西洋火炮用以临敌必籍车,用以守城必籍台。”

“这红衣大炮必得配上西洋的铳台才能使用,咱们这宁远城城内没这条件,倘或架在城上,一炮开下去,鞑子倒没打死几个,先把城墙给震塌了,岂不是误了大事?”

满桂所说的与红衣大炮所配套的“西洋铳台”,其实是徐光启一直所提倡的“三角三层空心式敌台”,这种敌台取自西式筑城技术,是从欧洲的雏形棱堡脱胎而来的。

只是明末一直财政紧张,直到明亡,都没能按照徐光启的构想在边关广泛筑造这种铳台。

袁崇焕有些愁苦,满桂科学用炮的想法当然是对的,但是按照明末的客观条件来说,要达到这个“符合科学”的标准,几乎是不可能的。

王喇嘛开口道,“茅元仪临走之前,把炮车都给造完了,我那意思就是啊,既然洋炮都给配上洋车了,那就不怕震塌城墙嘛,这宁远城城墙是袁臬台亲自督造的,坚实无比,只要火炮手运用得当,如何会轻易塌陷?”

满桂道,“茅止生虽然造了炮车,但是他只试验过大炮平发的效果,从没有试验过从城楼上往下开。”

王喇嘛道,“我听说洋人的那海船也不是艘艘都钢筋铁骨,大多数还是用木头造的,这大炮搁在洋人的海船上去用,都不会把洋船凿穿,难道一搁在大明的城墙上,便反而能把中国的城墙给震塌了吗?”

满桂失笑道,“打仗要实事求是,光讲究大国国威是没有用的,咱们大明就是有再大的国威,这宁远城内不还是拢共只有两万人,抵御金军的不还是只有这一堵城墙吗?”

袁崇焕问道,“那假设咱们不用红衣大炮,还可以用什么武器呢?”

满桂答道,“地雷、火焰喷筒、击贼神机石榴炮、单级多发火箭,反正最好是用这种轻便灵活,容易运输,便于制造的轻型火器。”

“这些火器虽然精确度不如红衣大炮,但是杀伤面积大,震慑效果强,对人畜影响大,最能抵消八旗骑兵和弓箭的优势。”

袁崇焕道,“那咱们现在时间不够,一下子造不出来这些火器。”

满桂听懂了袁崇焕的潜台词,“所以袁臬台也赞成用红衣大炮。”

袁崇焕道,“嗳,是。”

满桂道,“倘或你真要用,那我也拦不住,反正最后如果出了问题,那也是你袁臬台承担责任嘛,我是提醒过了,我的责任已经尽到了。”

袁崇焕笑道,“满中军,你不要这样说嘛,大不了鞑子进攻的时候,我亲自站在城头指挥火炮手,就算红衣大炮真把城墙震塌了,那也是我的责任,我该上吊就上吊,该下狱就下狱,跟你没关系。”

满桂盯着袁崇焕瞧了一会儿,有这么一瞬间,他的心里略过了一丝疑惑。

现在的袁崇焕简直与从前判若两人,从前的袁崇焕绝不会用这种讨好的语气对手下武将低三下四地征求意见。

满桂深吸了一口气,放缓了语气道,“这不是我一个人这么想,前两天的邸报你看了吗?孙初阳听闻奴酋率兵来围宁远,特意上疏陛下,请用西洋铳台法,并言道,西洋之铳,若用之平地,万一不守,反籍寇兵,自当设台。”

“城墙震塌了倒没什么,宁远城不守,对我来说,那也没什么,可是如果这红衣大炮为后金所得,并被奴酋用之于来攻打我大明,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先前李永芳在辽沈之战中用重金贿赂火炮手袭击川军,用的就是沈阳城中咱们自己造的大炮。”

“而倘或咱们不用红衣大炮,就算宁远城失守了,大炮落在奴酋手里了,以鞑子的眼界,顶多就把大炮熔了,重新造点马蹬啊头盔啊什么的,反正他们缺铁嘛,洋人的大炮他们又不会用。”

袁崇焕不由在心里赞叹孙元化和满桂的先见之明。

满清入关后之所以能快速平定南方,其原因之一,就是清军在皇太极时期就掌握了重型火炮的运用技巧。

明末有名的江阴守城八十日,之所以仅仅只有八十日,就是因为清军有了大炮,能依靠大炮的威力才攻入城内。

更进一步地说,倘或清军没有大炮,南明政权即使再腐烂不堪,说不定还能靠各路军阀在名义上与清军划江而治。

后金在文明程度上远远落后于大明,如果袁崇焕没有在宁远之战使用红衣大炮,或许后金根本没有渠道去得知这种武器的威力。

袁崇焕近前一步,拍了下满桂的肩,“你多虑了,满中军。”

满桂抬起眼,从前的袁崇焕似乎又回来了。

袁崇焕自信满满地笑道,“咱们昨天不是就讨论过了吗?守住宁远城,咱们就有了政治上的筹码,奴酋不过一跳梁小丑,只要我等应对得当,现下即是平定后金的最好时机,奴酋又何尝能有机会缴获我大明火器?”

最新小说: 皇叔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天空中一朵云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这个暴君,我养的! 我在大唐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