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心非常薄弱,一下子就把它忘掉了。
我们对于有恩的众生,「不知恩惠、不了恩惠」,内心反而怀有嫌恨之心,怀有嫌弃怨恨之心,这个有恩惠的众生可能有一些过失出现,我们对他产生嫌恨心。不欲现前如应酬报,我们对于这样一个有恩众生这种现前的因缘,不能够随顺自己的能力来加以报答,身为一个菩萨,这样子就犯到菩萨戒,违背我们的菩提心,对菩提心就产生了一种伤害的力量,所以这个是结罪。
壬二、非染违犯
若为懒惰懈怠所蔽,不现酬报,非染违犯。
我们对有恩的众生,内心实在是有感恩心,而且我们也一直的把他对我们的恩惠记在心中,但是我们的事务太繁忙,或是有一些特殊的境缘出现,因为懒惰懈怠的关系暂时不加以酬报,这样子是犯到轻的突吉罗罪,这个是因为有事缘的障碍,一方面加上个人的懒惰懈怠所造成,不是怀着嫌恨心,所以是轻的突吉罗罪。
辛二、无违犯
无违犯者:勤加功用无力无能不获酬报;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若欲报恩而彼不受:皆无违犯。
这一条戒的开缘有三种情况:第一个「勤加功用」,就是说你现在在佛法的解行二门做一些加功用行,比如说你在研究佛法的闻思修、或者你在做一个拜忏、或者打佛七的加行,你这样子的一种一心行道,虽然是有恩的有情众生现前,但是你在用功一心行道,实在没有空闲的时间,不加以酬报这是开缘的情况,因为尊重法的缘故;
「若欲方便调彼伏彼,广说如前」,我们不加以酬报是一种对治,希望这样子的因缘能够让对方产生反省,产生灭恶生善对治的功能;
「若欲报恩而彼不受」,就是说对方是一个少欲知足的众生,如果我们加以回报反而使令他身心不自在,对方不会接受的,这样子反而造成对方的困扰,所以这样子的情况皆无违犯。
以上三种因缘出现的时候,我们对有恩的众生能够暂时不加以回报。这条戒的重点就是要培养我们对众生的感恩之心。
我们在行菩萨道,最为根本的当然是菩提心,菩提心最大的伤害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私心,自私的心理,这种自私的心理是最严重伤害菩提心的。
菩提心的成就当然有一定的次第,我们要生起菩提心有两个方便:第一个就是要修宽恕跟包容,宽恕跟包容是面对有过失的众生,就是说众生在身口意有一些过失出现的时候,我们自己见闻觉知以后要宽恕包容,你不能生嫌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