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出师定襄,所得赏赐不过千金,可一个训象者,不到半个时辰,竟有一万五千金,您说……”
汲黯一说起赏赐,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在上谷的感受。
“在下此次到上谷,看到边陲军民忍饥挨饿,奋力抗敌,郝太守为大局将个人宠辱置之度外,真是让在下铭感肺腑。
再看看这些尸位素餐、无所事事之徒,真是令人寒心。”
说起郝贤,卫青心头的沉重和牵挂更甚于汲黯,现在他只盼着西线的战报早日到京,好为减轻郝贤的罪责寻找一个恰当的理由。
两人正说着话,就看见道上飞来一骑,却是李晔,他们便知道是河西的消息到了。
果然,李晔送来的战报让卫青和汲黯倍受鼓舞,恰逢此时,上半场表演结束,他俩远远地望见陛下在李蔡和包桑的陪同下进了观旁的“御宿”歇息,两人便交换了一下眼色,一同进了“御宿”的门。
品着水衡都尉准备的香茗,刘彻正和李蔡等人兴致勃勃地谈论着训象的神奇。
看见卫青和汲黯走了过来,刘彻高声道:“这半天为何没有看见二卿呢?”
卫青上前道:“陛下,河西来战报了。”
刘彻启开战报,大略浏览了一遍,就情不自禁地念出了声:“臣等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摄詟者弗取,几获单于子,过焉支山千有余里,杀折兰王、斩卢侯王,锐悍者诛,全甲获丑,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斩首虏八千九百六十级,收休屠王祭天金人……”
“李敢来报,浑邪王子与祭天金人一同押解到京了。”
“好呀!朕没有看错人。朕早说了,兴大汉者,非少壮有力者不能为之。
传朕旨意,让中书令起草诏书,益封李敢与霍去病各两千户,大军暂驻河西待命。”
刘彻将战报交到包桑手中,那种为前线消息所掀起的心潮,迅速地从胸间发散出来。
“河西大战还打破了我军长期以来不敢击敌巢穴的成例,从此我军驰骋千里,长驱直入,战场将不再以边塞为界。寇可往,我亦可往!”
说到高兴处,刘彻对李敢和霍去病的欣赏溢于言表,“李敢与霍去病者!大将军之才也!”
李蔡这会儿听见陛下谈兴甚浓,急忙上前道:“陛下圣明!”
本来后面还有许多赞语,但他看到卫青脸色阴沉,就知趣地退到一旁。
不过,在汲黯看来,此刻正是提出郝贤一案的最好时机。
“陛下!臣记得当初陛下有言,只要郝贤牵制东线敌军三个月,就要加赏封侯,现在河西大捷,臣请陛下对郝贤开恩,功过相抵,从轻处置。”
李蔡现在最不愿意听的就是郝贤的案子,当初他把这块烫手山芋甩给汲黯的时候,原本是要脱身的,孰料回到京城后,汲黯对此案的看法与离京前有了很大差别。
李蔡就是李蔡,他并不去纠缠汲黯,而是设法去转移皇帝的注意力。
“陛下,”李蔡看了看门外的阳光道,“训象表演即将开始,请陛下入观。”
换了别人,没人有胆量敢阻止刘彻去看舒心和惬意的演出,可遇到了汲黯,事情就不是那么顺利了。
汲黯一脸的矜持,他看了一眼李蔡道:“训象之于人命,孰为轻重,不待臣言,陛下自会明察,何劳丞相提醒?”
这就是官场的奥妙,一切较量就潜藏在这种看似平淡的阐述中。
李蔡让汲黯一句话逼到了墙角,情急之中道:“这还用陛下费心么?郝贤所犯罪行,乃欺君罔上、败坏政风之罪,诛其三族犹不能平息朝野之愤。”
但他没有想到,这话一出口就被汲黯抓到了话柄。
“丞相还有资格奢谈政风么?上谷、河西战事正紧,丞相却弄了这些训象来嬉戏,岂非玩物丧志?依下官看来,丞相乃败坏政风之罪首。”
“你……”李蔡一时口塞。
刘彻的脸就有些挂不住了,与其说汲黯是在批评李蔡玩物丧志,毋宁说是在暗责自己怠慢朝政。
任何一个大臣说出这样的话来,他一定会龙颜大怒的。
可是偏偏遇见了这个以直言无畏而受到自己多次褒扬的汲黯,他也只能迂回巧妙的周旋,寻求化解的台阶。
“呵呵!朕日理万机,情牵河西,理政之余,心神稍松。
况乎训象乃藩国一奇,朕偶尔观之,亦不为过,何故爱卿大动如此肝火?”
“陛下明察。”
汲黯不但没有回头的意思,反而趁势道,“臣听说,春秋时的卫懿公因玩鸟成痴而丢掉江山,所谓蚁穴虽小,而致溃堤千里,陛下身系大汉社稷,不可不谨言慎行。倘若有人复赵高之伎,当诛灭三族。”
这一回,李蔡以为抓住了汲黯的话柄,立即疾言厉色道:“大胆汲黯,竟敢影射陛下是卫懿公和秦二世,该当何罪?”
看训象表演引起了一场风波,这是刘彻所没有想到的。
现在两位大臣各执一词,互相指斥,更是微风起于青萍之末。
而刘彻的内心是很清楚的,他了解汲黯,虽然词锋犀利,却绝没有奸佞祸心。
为此一时意气,而治了汲黯的罪,传将出去,朝野会怎样看待自己呢?
他更清楚,如果因为看一场训象而导致君臣失和,那么最受影响的还是前线的战事。
他多需要有人出来缓和一下这剑拔弩张的气氛,当他抬眼打量了一下沉默的卫青后,就听到了他一番及时雨的陈奏。
“陛下!臣以为御观训象,亦为汉与南越乃主藩之故,既彰我皇体察之情,又显大汉海纳百川之怀。
内史大人的话虽尖刻了些,也是因为上谷一案,不免心急,然忠心可鉴。”
说着,卫青走到李蔡面前,话语中就带了安抚,“丞相乃三公之首,百官之率,就不要计较口舌之争了吧!
依臣看来,郝贤一案,事关朝廷诚信和律令,陛下不妨圣裁之后,再看训象亦未为晚。”
李蔡慑于大将军的地位,自然不再执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