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的欧洲,早已经有了电话、电报,还有能劈波斩浪的钢铁巨船。 科技的发展,让地球上的国家不再成为孤岛,而是连成一体。 英国的企业家们可以在几分钟之内,就知道万里之外的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橡胶的收成如何。 资本金融家们,更是能实时分析全球的金价,操控市场,企图通过信息差牟利。 然而这些对于普通人来说,都太遥远了。 尽管物资极度丰富,但是底层人依然活的艰辛不易。 他们不舍得花一大笔钱使用电报去交流,更不会去关心地球另一边发生了什么事。 他们有最简单最经济的娱乐手段:报纸。 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报纸业空前繁荣。 它已经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少的必需品。 时政新闻、财富密码、花边趣事、通俗小说等等。 报纸上无所不有,无所不包。 你想看高雅的内容,就有高雅的报纸;你想看低俗的内容,也有低俗的报纸。 可以说,普通人就是通过报纸了解世界的。 就连还处在封建时代的大清,此时也有了《申报》、《字林西报》这样的大报,是由英国人出资创办。 但是影响力也仅仅限制在国内。 这个时代,如果要选一份世界上最著名、全球皆知的报纸。 那么大英帝国的《泰晤士报》绝对当之无愧。 它创建于1785年,其创始人是约翰·沃尔特。 是一张在英国境内,全国发行的综合性日报,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主流大报。 早在1866年,清朝就曾派遣留英人员,学习西方的科学和制度。 其中张德彝在参观《泰晤士报》后大为震撼,该报检字、排版和印刷等技术速度极快、效率极高。 后来他在其写作的《航海述志》中说道: “其泰晤士时报自是创始至今,几二百年,报中议论公允,叙事确凿,因之万国传观。” 由此可见,《泰晤士报》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如今,它的发行人是沃尔特家族的第四代:亚瑟·沃尔特,总编则是巴克尔。 旗下还有种类庞杂的记者,负责政治、科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新闻采写。 “记者”一词最早见于1905年的《申报》上,以后就作为专业词语流传下来。 但是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没有专门的称呼而已。 如今,伦敦泰晤士河南岸,泰晤士报报社的总部内。 总编巴克尔手嘴并用,正指挥着众人整理好各种素材和工具,因为马上就要出发,前往剑桥采访了。 报社老板沃尔特动用深厚的人脉关系,终于取得了李奇维的首家采访权。 机会难得,巴克尔准备亲自上阵,担当采访员的角色。 通过查看搜集的资料,他发现李奇维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 所以他希望能做出一份震惊世界的报道。 ...... 10月16日,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内。 李奇维从汤姆逊那里获知,今天《泰晤士报》的工作人员就会到剑桥,对自己进行独家专访。 对方老板找到了副校长卡德维尔,双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于是卡德维尔让汤姆逊做一下李奇维的工作,不过他认为问题不大,没有谁能拒绝出名的机会。 要知道,不管是《自然》还是《科学》,受众群体都是科研人员,属于人类中的精英。 但是问题就是人数太少了,造成的影响力比较有限。 即便人们知道了李奇维的名字,但是对于他的故事、生平却一无所知。 而且除了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普通人没有谁在乎量子论是什么。 他们只想听李奇维说什么,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等等。 现在,《泰晤士报》来了。 到时候只要给李奇维一个大大的首版位置,再配上照片,那么他立刻就会变得家喻户晓。 剑桥大学的名气也跟着水涨船高。 是一件对所有人都利好的事情。 李奇维当然愿意接受采访,他现在巴不得提高自己的名气,让满清投鼠忌器。 等到刊载自己照片的报纸传回国内,一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吧。 他这样想着,于是说道: “汤姆逊教授,我很愿意接受这次的采访。” “那就好,布鲁斯,你也不需要准备什么,如实回答就好。” “另外,额...这个...”汤姆逊有点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说出口。 “教授,您有什么话就直说吧,是不是让我带上剑桥大学?” “哈哈,布鲁斯,你果然聪慧。” “卡德维尔希望你在采访中,能为剑桥大学以及各学院讲一些好话,提升学校的魅力。” 李奇维笑道:“放心吧,教授,我一直很感激学校还有您的培养。” 汤姆逊听完,露出非常欣慰的笑容。 下午2点钟左右,巴克尔一行人终于抵达剑桥大学。 除了随行的记录人员、后勤人员,他竟然还带来一位专职摄影师,可见对本次采访的重视程度。 汤姆逊对巴克尔等人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实验室内的众人都跑出来看热闹,这年头,被采访上新闻是一件稀罕事。 其他学院也有不少师生专门凑过来,想知道采访是怎么一回事。 没办法,这年头娱乐活动太少了,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吸引无数人的注意力。 更何况采访还是一件看起来非常高大上的活动。 哪怕在后世,能上新闻电视,对于普通人而言,都是值得激动和怀念的高光时刻。 李奇维也上前和巴克尔握手,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这让巴克尔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 他从见到李奇维的第一面开始,心中就一直在震惊。 没办法,对方实在是太年轻了,甚至比自己的儿子还要小一岁。 他以为科学家都是那种白发苍苍、皓首穷经之辈,比如物理诺奖的另外两位获奖者。 却没想到竟然会出现李奇维这样的少年天才。 现在可不是牛顿那个时代了,科学隐藏在黑暗之中,随便发现一点现象都能名垂青史。 所以年轻人只要敢想敢做,很容易取得超越老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时代,各种知识蓬勃增长,人的精力有限,经验就显得十分重要。 李奇维要是知道他的想法,肯定吐槽:后世的我们也是这样想二十世纪初的。 因此,巴克尔对李奇维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实在是充满好奇。 他已经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提问,看看这位当前最顶级的物理学家是如何成功的。 一番寒暄过后,两人就在卡文迪许的会议室内,开始了本次的采访。 角落里坐着记录人员,摄影师则立在一侧,准备抓拍几张经典的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