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高谈阔论,终日不倦。
周瑜自回鄱阳湖练兵不提。
孙权见鲁肃无论是文韬武略、内政军务,或是胸襟气度、眼界见识,都远超于张昭。
对比之下,发觉鲁肃犹如皓月之明,张昭乃是萤火之光。
顿时就觉得张昭不香了,逐渐疏远了他。
之后,孙权每日留鲁肃在府上谈论国家大事。
这一日,众官散去后,孙权留鲁肃共饮,夜里同榻抵足而卧,半夜时分,孙权辗转无眠,问鲁肃道:
“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我承父兄余业,常思重任在肩,子敬可有良策教我?”
同样的问题,孙权不但问过周瑜,也问过张昭。
他深知“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的道理。是以,一个问题多问几个人,从中挑出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货比三家,才知道哪家的货最好。
这是他从小就展现出来的品性,稳重谨慎。
当时周瑜的答复是:“多纳良才,施行仁政,消除世家偏见,整合江东之力,而后再图其他。”
这是个很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答复,孙权很满意。
而张昭的答复是:“向北厉兵秣马待天时、向南安抚民生守江东。”这类听起来很厉害,实则假大空的话,孙权一听就觉得不靠谱。
当时麾下没有鲁肃,孙权还能与张昭交讨一二。
鲁肃来了之后,但凡张昭一开口,孙权觉得自己就能提前猜出后者要说些什么。总之,必定是一些不着边际的话,看似说了一堆建议,仔细一想,好像又什么都没说。
榻上。
孙权斜卧于内,望着鲁肃,做出洗耳恭听状。
鲁肃思索片刻,说道:“时至今日,天下局势已经逐渐明朗。河北大势已成,大将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
“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袁射不可骤然消除。为将军计,唯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今乘北方有袁术阻隔,大将军一时鞭长莫及,应立即西进,剿除黄祖,进伐刘表,全据长江天险而守;然后建号于南,称帝于吴,以图天下;此乃高祖起家之道也。”
鲁肃给出的建议比周瑜的建议更加详尽。
比之张昭?
呵呵……
孙权闻言大喜,披衣起身相谢。次日,又厚赠鲁肃。
鲁肃归吴之后,推荐了一人给孙权:此人姓顾,名雍,字